暴富从给秦始皇做历史直播开始+番外(425)

作者:秦时长安 阅读记录

至于那歌声的内容,更是教人为之震惊。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1)

编钟作为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而这种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又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发出的美妙乐音,简直就是美不可言。

而发出不同的乐音,则是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

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其实神州大地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只不过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而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有九枚一组的和十三枚一组的等等。

但更让众人为之痴迷的则是,编钟的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轻扬激越的声响则是让听众如痴如醉时。

不过其中还有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等级的贵族诸侯享受的奏乐都有严格的规定,至于像这种由钟、鼓、磬组成的合奏,即所谓的“金奏”,便是只有天子诸侯可用,而大夫和士只能用鼓。

虽然后面随着西周的灭亡,东周王室的衰微,春秋进入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原来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声乐规模,逐步下降到各个诸侯,不过还是只能上层贵族能听。

只是随着这一次神仙授课,却是直接让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得以欣赏一场专属于天子诸侯的编钟之仙乐。

霎时间,那就是不管还在干什么活的,不管能不能听懂,反正就是都下意识与神仙一同休闲听乐。

——这可是错过这仙乐,便不会再有第二场了!

但对于历任秦国的王上来说,那就是神仙很是喜爱楚乐——看来到时候平定六国,是得给楚国独一份的体面了。

只希望楚国不要不识好歹!

不过现在可以先把屈原一大家子给拐骗……啊呸!是盛情邀请到秦国来,至于什么楚国不楚国的,他们老秦人不懂那种事情。

而在秦王嬴稷的时代,还在勉勉强强幸存的楚王简直不要叉腰笑得太开心。

——很好,看来他们楚国是找到出路,以后就专攻屈原那一种文学之风,毕竟这可是神仙最为喜爱的了!

但没等楚王高兴得意太久,第二首演奏的仙乐就让楚王觉得后世子弟才能出众危及楚国乐圣之地位。

什么话都没有说的秦国:“???”何时楚国成了乐圣之地?楚国你别太荒谬!

一曲《山鬼》很快就演奏完毕,稍后待众神仙点评一二,便又

是新的乐曲。

这第二场乐曲奏演的主角便是箜篌。

而箜篌那充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和乐音,一弹奏出来,便是又让众人如痴如醉,恨不得也如同汉武帝刘彻和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一般,能与神仙共坐一席,亲临现场去品赏仙乐。

箜篌其实也是一种‘只给帝王看,不许平民听’的乐器,演奏者只有少数的宫廷乐官,但箜篌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的特点,还是一出场就征服了大多数人的灵魂。

作为神州大地传统弹弦乐器的箜篌其实还是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除宫廷乐使用外,在安史之乱后于民间也流传。

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但从明朝后期就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诸多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但单是看宴席之上出场的凤首箜篌,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而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又杜佑的《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

其实凤首箜篌在汉朝时期自印度传入后,便专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印度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只是很可惜在明代以后失传。

在《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之中也提及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