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断剑(34)

这的确是我的错。

我的固执导致了战争。

公子,走吗?那个船工问我。

轻叹了气,点头算是应允。

小船起锚,出发了。

选择水路是因为陆路上肯定布满了关卡,每一步都很难走,水路则要畅快的多。这是一条运河,从京城外直至江南。河面宽广,行程顺利,因为要走起来,半个月无法靠岸,所以要准备充足方可成行。

水路也不是十分安全,这时候,只拿大笔的银子反而更加危险。

我就吃准了毓轩这一点,他以为我是仓促之间走的,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即使随手拿了银子,也不敢这时候使用。

其实,我准备这些,已经足足半年了,我甚至买了条船。船工不是我的人,他是我雇的。

从我斩断弑君剑那时起,我和我的过去完全断绝,从此世间已经没有轩辕毓白这个人。

官道上怎么这么多的军队,战争不是已经平息了吗?我问那个老船工。

从逃宫后,有三个月我没有贸然出城,一直在京城躲着,幸好时局混乱,成心想躲也不困难。

您还不知道吧,皇城已经攻陷了,不过郑王不知所踪。

什么!

我相当震惊,原来的计划是让他们以为我已经死了,以为我所谓的走出那里是放弃生命。

这下为自己增加了一份危险。

听说是守城的将军说的,轩王围城的时候,有一日,郑王和轩王一人在城上,一人在城下对望了足足有半天,但是谁也没有说话,后来,郑王走了,轩王为了让郑王回到城上去,差点就拼死攻城。那时要开战的话,死伤就大了。轩王的人和守城的军队原是一起的,这不是兄弟打兄弟吗?

后来呢?我说。

他讲的津津有味。

后来,也没有打,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在那天,守城的将军说,郑王从城下下来的时候对他讲的,先守一段时日,毕竟轩王带的人是乱军,就这样开城投降,以后史册上记载这事,愧对子孙。那将军要死守,说哪怕剩下一个活人也不能叫轩王进城。

一般这样到也是对的。怎么,屠城了吗?这些天,我躲战乱,和家人躲在城外,一直没有城中的消息。真真假假说了些。

没有,那个将军这样的话一说,当时郑王就打了他。郑王说,城中城外的人都是百姓,守城就是为了保护百姓不受战乱之苦。要是像他那样死守,人都死了,要空城有何用。一但轩王全力攻城,或者城中粮食不够,马上开城投降。只要轩王的人损伤不多,他不会屠城的,况且,轩王是为了郑王的王位的,也不是要空城的,这样京城的百姓应该可以保全。

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清楚。

这就是您有所不知了,现在全城的百姓都知道了,是那个将军说的。

轩王不怪罪?

是奉了轩王的旨意。

这到奇了,那说的郑王这样的好,轩王不怕自己的名声不好吗?

我很奇怪毓轩的目的。

也没什么,轩王这次起义是清君侧,要去除像瑶光这样的小人的。瑶光迷惑郑王,干一些龌龊事,迫害御史姚简大人这样的大忠臣,真是该死。不过他已经在八年前死了。后来听说又有一个什么人控制了郑王。原以为郑王是一个昏君呢,后来才知道他身体不好,一直受困于人。其实,就郑王这些保全百姓的话,足已证明他是一个好人了。他还说,轩王也是先王子嗣,拥立他为郑王也不算辱没了我们。咳,真是处处为人着想,他怎么就被瑶光这样的小人困住了呢?真是的。

我不想听这些,差开了话题,这些人又怎么知道郑王走了?

后宫没有尸首,而且抓着一个人,听说他正在烧郑王尸首,可是轩王这样一看,原来不是。再说,照守城将军的话,郑王从那天和轩王见面那天,已经走了,要不怎么说了那么多,和交代后事差不多。

他还在说,我已经听不进去了。

毓轩传出那样的话,是想说明我原来也不想打的,这样他起兵的罪没有那样的不可原谅。只是没有想到,瑶光已经死了那么多年,却还是这样的名声。

我们没有苟且,但是妄担了虚名。

原想斩断过去,会平静的多,谁想依然如此的不堪。

公子,您嫌我罗嗦吧。看您脸色不好。

看着船工憨厚的面容,我只有说,不是,有些晕船。

他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无知,信了有心人造的谣言。

可是,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知道真相呢?真相从来就是用重重谎言包裹着,并且,对接受它的人们来讲,很多的时候是异常残酷的,真相从来不被人们喜爱甚至接纳,只有那些符合心意的谎言,才是人们的最爱。

姬泱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