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集锦[综](1028)

“自种至收仅五十四日,旱不求水,涝不疏决,不泽地而生,一年可以种两季。产量的话?一亩可收四到五担。”

宋智心下惊讶又惊喜,面上倒也能绷得住:“比寻常水稻要多出一到两担?”

林宁颔首:“正是如此。”

这占城稻亦称“早米”“早占城”,性早熟,耐旱,宜于高仰之田,一年两季,使得谷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历史上,它是在宋朝时被引入中国的,眼下林宁是出海去了越南占城,将它引进过来的,同时还引进了其他作物,都已经安排人种了下去。

宋智极目望去,将一片片随风飘摇的稻穗尽收眼底,再联想着林宁所说的占城稻特点,顿时联想了很多,不过眼下并非说正事的好地方,他便搭眼看向旁的,随即就看到佃农们正将割下来的水稻放到一个滚筒中,另有佃农在那木质机旁踩了几下,水稻就被剥了壳,比起从前用手捋稻穗,或是用打谷桶拍打稻穗,无疑要方便快捷太多。

宋智不禁问:“这是?”

“打谷机,前几日刚被作坊研究出来。”不过是林宁起得头,她虽然没有正儿八经研究过农业,可她记忆力又好,又精通机械制造,研究下打谷机便不成问题,再者她那作坊中的工匠,可以说是岭南最好的工匠,集体的智慧闪光下,打谷机很快就被制造了出来,不过还没有开始量产。

宋智惊奇地看了好一会儿,这才跟着林宁去看另种的重思稻。

这个世界自是没有重思稻的,不过谁让林宁在聊斋世界做过稻农,有重思稻种子,这次就把它当做从海外引进来的新品种,一起带了过来。要知道重思稻的产量,是寻常水稻的好几倍,就是吃起来不是大米的味道,而是菱角的味道。

这会儿重思稻还没有完全成熟,可一粒粒的已经压弯了腰。

林宁剥了一个,分一半给宋智,叫他尝尝鲜。

宋智看着白嫩嫩的米粒,有一截拇指那么大,闻起来还带了股清甜香,在看林宁吭哧了一口后,他就没那么矫情地也吃了一口:“怎么是菱角味?”

林宁一本正经道:“稻田大了什么稻都有。”

宋智:“……”

林宁将脆生生的重思稻吃完,慢吞吞道:“说来占城稻虽然极为耐旱,也不择地而生,但从咱们家在长江以北的几处庄园的庄主汇报来看,占城稻还是在栽种在江南更宜。不过重思稻就没有这种顾虑,它在南北都宜种,况且是菱角味又如何呢,填饱肚子从来都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如今动乱时期。

宋智叹道:“玉致说得是。”

他也不是那种吝于夸奖后辈的,再者林宁看起来情绪有点低落,他当下便将那半个重思稻吃完,夸赞道:“虽说是菱角味,可吃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玉致你这次出海收获实在不小,二叔为你感到自豪,相信你阿耶也是这般想的。”

林宁耸了耸肩:“那也得他知道了才行。”

宋缺人称天刀,由此可见他的刀法有多厉害,当年他也是打败了当时的天下第一刀“霸刀”岳山,成为了如今的天下第一刀。只是随着年纪渐长,宋缺将越来越多的精力转移到追求武道上,宋阀的俗务多是宋智,和“银须”宋鲁打理——宋鲁是宋玉致的族叔,以一套自创的银龙拐法名传江南。

还有吧,宋缺和宋家兄妹关系有那么几分微妙。

倒不是说不亲近,可真说起来也没有那么亲近,这从宋家三兄妹没有一个练刀的就可见一斑。当然了,这和他们三兄妹的武学天赋有关,对宋缺这样的天纵奇才来说,三个子女的武学天赋确实不太能入他的眼。

而对知晓《大唐双龙传》的林宁来讲,还得再加上一层原因。

那就是宋缺年轻时和白道魁首的慈航静斋的传人,如今的斋主梵清惠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这段恋爱无疾而终后,宋缺回到宋阀娶妻生子,甚至还传出了宋缺为了更专至于武道上,娶丑女为妻,而不至于沉耽于闺房之乐的流言蜚语。

可以说宋缺唯一钟情的女子,只有梵清惠。

那和妻子结合生下来的子女,对他来讲更多还是责任,或是为了完成传承任务的“产物”。

林宁成为宋玉致后,和宋缺接触的次数并不多,他多数时候在闭关,不过宋缺此人确实是个不得了的人物,是宋阀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林宁素来对他是敬重有余,并不如对宋智这个二叔亲近。

宋智闻言下意识摸了下鼻子:“你阿耶还在闭关啊?”

林宁微微颔首,没多说什么。

宋智也不好说什么,为了缓和这种不该有的尴尬气氛,他便伸手去摸了下一束重思稻,感觉到沉甸甸的,刚要说什么,林宁就双手环胸道:“二叔是知道这稻子还没有熟的吧?”

非摩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