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真的不想努力了(148)

作者:微云烟波 阅读记录

顾家如今就是这样, 只有虚名,没有实际的权力,尤其,元后去世这么多年, 就算是太子,对这个外家也不甚亲近,或者说,太子亲近的只是顾衡,时间长了,就算是再迟钝的人都感受到了其中的意思。在京城这种地方,爵位这种东西算什么呢!顾家又不像是顾衡,顾衡的爵位是类似于隋唐时候的那种,是有实封的,而其他的爵位,最多就是赏赐一些爵产,这种爵产在爵位到头之后,是要被朝廷收回去的。

顾家爵产倒是不少,问题是,顾家缺的根本不是这个,顾家的影响力如今与日俱减,以前的时候,他们还有耐心,但是时间长了,他们的耐心也已经快要没了。顾家一些族老在知道了京城这边的情况之后,甚至跋山涉水进京,要顾巍将顾衡叫回来。

问题是,顾衡都被赐了侯府了,过不了多久,都能封公,顾家也已经分了家,所以,让顾衡再回所谓的承恩公府过那种憋屈的生活,用脚趾头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顾巍也明白,值此大变之际,顾家也到了改变的时候。事实上,除非是那等食古不化的腐儒,精英阶层其实对于变革并不会感觉太迟钝。就像是当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许多学派就非常迅速地给自己披了一身儒家的皮,只是在传承几代之后,就真的融入到了儒家的体系了而已。科举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世家的确对此极为反对,但是很快,世家就意识到,科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比起寒门来,世家在这上头更占优势,无论是人脉,还是知识面,世家都能吊打那些寒门士子。寒门士子若是有出众的,也只有投靠世家,才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前程。也就是当时那些世界接连遇到几个不讲道理的,如武则天,将世家大杀特杀了一通,后来,又是安史之乱,中晚唐的时候更是战乱连连,等到五代十国之后,世家就差不多彻底衰落,这才给了寒门相应的机会。

也就是宋朝开始,士大夫这个所谓的新的阶层才站在武人的脊梁上站了起来。

读书人其实是最能见风使舵的一个群体,朝堂上喜欢那等侬艳靡丽文风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玩那种辞藻华丽的骈文,等到上层的官员表示,这等文章空洞无力之后,大家就又开始搞散文,经历了靖康之耻之后,南宋的时候,理学开始兴起,然后一直持续至今。因为理学就是让大家认命的。

如今,时代变了,理学显然跟不上时代了,那么,像是顾巍这样的人就意识到,新学的兴起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比较尴尬的是,新学更接近于墨家或者是杂家,当然,算起来也有农家,公输家一流,这等学派这么多年下来,要么已经式微到连学派都算不上,只能说是百工之属,要么就干脆消失不见了。

这几个学派当年可没有融入到儒家之中,他们的祖师爷当年就跟孔夫子关系很糟糕,像是墨家,对儒家,对孔夫子,可没半点好感,很是将孔子那层遮羞的皮揭了好几层,许多孔子的黑历史直接被墨子记录了下来。

因此,儒家如今是真的找不出这样的人才来,如果说单纯的算学之类的,儒家还是有几个的,但是说起别的,那就有些尴尬。他们之前还拿捏着架子,将顾衡搞出来的许多东西斥之为奇技淫巧,但是随着顾衡搞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借助于所谓的学习手艺之类的缘故,在皇庄搞出来的培训班学习,这些培训班教的不仅是手艺,还有相应的知识。因为有了更加简单先进的数学工具,那些被儒生视之为下九流的匠人都几乎将常用字认识了一个遍,在普通的算学应用上头,足以吊打他们那些尊贵的所谓士大夫了。

而朝堂上,圣上也觉得懂得相应技术的官员更好用,像是前朝的时候,黄河常常泛滥,因此用了官员治水,那个官员要说清廉是有的,但是因为政见的缘故,他直接将前任的治水方案一杆子打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结果直接导致了黄河溃堤,造成了一场遍及几个省份的洪灾。结果因为他所谓的清廉操守,前朝那位皇帝还只能捏着鼻子将人赦免了,那位居然还能风风光光地致仕还乡。

圣上很烦这种人,做官员的,清廉自守不是应该的吗?结果居然成了他们的护身符了!圣上宁愿用那种能干的贪官,也不愿意用那种清廉的庸官,若是又贪婪,还庸碌,那就更不能用了!因此,圣上这两年对于下面那些比较能干,但是并非正统科举出身的官员明显比以前看重,如今户部有几个官员更是从内务府出来的,这就给了许多官员危机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