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穿]七皇子的团宠日常(285)

作者:箜之伶/天予昭晖 阅读记录

他在七阿哥这里可有面子了,胤祐点点头:“行吧,我想学之前那你教我的那些诗词。”

“没问题。”纳兰将他放在书案后的凳子上,“皇上了交代了,之前学的《三字经》今天要默写一边。”

“啊?”胤祐嘟了嘟嘴,“还是要学《三字经》。”

“等你默写完了,咱们就开始学别的。”

在康熙眼里,他儿子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淘气鬼。因此,老父亲的教学就是按部就班,每天讲解几句三字经的内容,让胤祐复述内容,再把字过一遍,这就算学完了。第二天继续学后面的,内容相较于前一天,还得增加一两句。

对一个厌学儿童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因此他的厌学情绪非但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日益严重。

但是纳兰的教学却有所不同,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从简单的唐诗宋词开始,引经据典,从作者生平讲到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充分了解诗词含义之后,再回过头去背诵和学习其中的字,往往记得更快更牢。

胤祐喜欢听故事,往往听得入了神,不尿尿,不喝水,也不吵着要吃点心,许多时候,连下学的时间都忘记了。

亏得康熙怕他不好好学习,还专程让人搬了一座西洋钟放在一旁,说是时针走过11,分钟走到6的时候就能下学。

短短半个月,胤祐的认字能力就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开始自己阅读一些简单的文章。

康熙对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对纳兰的教学成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夸他不愧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

对于纳兰而言,明珠的儿子可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甚至是他这些年来的一种负担。

但是给七阿哥讲学这些日子,确实勾起了他在国子监潜心进学的回忆。这些年,不如意十之八九,他都快忘了,自己还有这样一份对经史子集最纯粹的追求和热爱。

康熙最后提了一句:“我知道,你和子清呆在朕的身边颇有怨言。”

纳兰赶紧躬身:“奴才不敢。”

大家都朝夕相处这么些年了,谁还不了解谁。康熙知道他俩嘴上不敢,心里早就不耐烦了。

“等他回来,就给你俩安排别的差事。”

这话一年多前他就说过,但因为曹寅回家丁忧,他身边只有纳兰一个人,于是就把这事儿压了下来。现在想想,纳兰虚岁已经三十一了,这年龄也不小了。

容若等这句话等了太久,现在总算等到了,心里多少有些期待。

等康熙走后,胤祐立刻扑过去拉着容若说道:“容若容若,你想去哪儿?要不,我去求阿玛,让你做我的师傅好不好?”

纳兰摸摸他的头:“哪儿由得我选,皇上怎么安排,我服从便是。”

话虽这么说,他总觉得凭着自己的才学,不敢说外廷做官,至少也能入翰林院。

前些时候他跟随康熙南巡,顾贞观曾交给他一份一叠诗词稿,是江南众多名士为顾贞观所仿造的惠山听松庵竹茶炉题词赋诗,以记其事。纳兰将这些诗词稿刊成集,名曰《竹炉新咏》。

这就是他和曹寅、顾贞观等一众文人最喜欢做的事,希望能将前朝或是本朝文人名士所作诗词文章汇编成集,留存下来供后世学子研读,不至日久失传。

康熙现在倒是不担心胤祐的学习问题,他担心的另有其人。

六阿哥胤祚生于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五,眼看没几天就虚岁六岁。

刚过了元宵节,康熙就把他安排到上书房进学,还专门指派了师傅。

这小子倒是和胤祐那个厌学儿童截然不同,听到要去上书房读书,开心坏了。

他早就在后宫呆腻了,六阿哥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想跟一群婆婆妈妈的女人呆在一处,想去和兄弟们一起读书习武。

阿哥所那边有现成的院子,本是之前给五阿哥胤祺准备的,不过皇太后执意将他留在宁寿宫住着,康熙也没有办法,正好空出来的院子留给了老六。

搬出后宫之前,康熙特意允许他回永和宫与德妃见一面。

德妃看到儿子心都碎了,这半年多来儿子长高了长大了,与她这个额娘也不那么亲近了。

她拉着儿子关起门来说体己话:“你搬去阿哥所之后,饭食茶点一定处处小心,以防有心之人。额娘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可千万不能有事。”

虽然胤祚跟胤禛关系不亲,胤禛也的确只把自己当做皇贵妃的儿子和胤祐的哥哥,但是他毕竟是德妃亲生的。

可是在他的记忆中,这些年来,额娘从未提起此事,就算她自己亲自设计将这件事捅出来,也从未认为四哥是她的孩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