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我本凉薄+番外(71)

作者:任我逍遥游 阅读记录

“前十名进士可以自由选择观政的部门,如果表现优异,授官也可以比其他人提早一些,官衔高一级,下官猜测,是否是这个考虑?皇上的恩典,下官感激不尽!”林明安回答。

“不错,皇兄这也是对你父子的恩赏。另外,要本王前来,是有几个问题要询问。”

“王爷请问!”

“殿试答卷,诸人只言道要皇上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加强教化等,你却剑走边锋,把这些只是一笔带过,建议朝廷努力发展百业,这样才能国盛民富。你文章中说:国家要兴旺,社会要繁荣,工、农、商的发展,缺一不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是何意思?”

“王爷,皇上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整顿吏治、勤政爱民,加强教化,都是他正在做,或准备着要做的,无需咱们做臣下的老生常谈。至于轻徭薄赋,那需要条件,国家要治民、养军、发展,修整水利、道路建造、建学堂、赈灾等等,哪一项不要银子,不要劳力?不顾现实的需要,一味拿着大道理鼓吹要轻徭薄赋,不是蠢,就是坏!”

“说得没错!”忠顺王觉得这话正说到了心中:“皇兄已经尽量减轻赋税,他自己也一再省俭宫里的花费,本王执掌内务府,还不清楚么?可恨这些人如此苛刻!”

忠顺王心里为永嘉帝抱屈,皇兄自登基以来,一再为国库空乏发愁,削减了后宫的开支,自己节俭着过日子。倒霉催的,都是父皇留下的烂摊子。他自己六下江南,挥霍无度,又为了宽仁的名声,纵容老臣勋贵们,国库的银子都被他们借光了,只出不进!如今还被士人们劝谏着要轻徭薄赋,难不成大家去喝西北风不成?

“民以食为天,没有农业,百姓生活没有了保证,国家就会动荡,此为无农不稳!”林明安不便和忠顺王一起吐槽,其中还有太上皇的锅呢,他转开话题道。这一点无需多说,在古代社会,这是共识。

“没有商业活动,社会资源就得不到交流,百姓生活就难以持续。我们在京城能吃到南方的稻米,用到江南的丝绸,山西的煤炭都是通过商人贩卖得来的。离开了商人,就会产生商品的匮乏,生活就乱了套了。而且,商税收入也不菲。”

“而没有工业,社会就没有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

“你说的工业,是指百工?工部和内务府名下都管着不少作坊,有的能赚钱,有的未必。本王管着内务府,还是了解一二的。民间也有经营作坊的,不过是一份生计而已。”忠顺王摇头道,觉得林明安有些夸大其词了。‘工’一向都有啊,可也没见着国家因此富起来。

“王爷说的‘工’,是说的作坊,一份生计。我那句话里的‘工’,是指工业。”林明安一时难以解释,古人理解不了工业的意思。

他想了想:“您可以理解为通过技术的革新,让生产力得到发展,这样工坊就能用原来的一份力,得到几倍的收益吧。”

“就像你献上的‘晒盐之法’一样?据说效果显著,皇兄正命下面紧锣密鼓地做准备,欲大兴改造。因为盐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没全面铺展开来。等到成效显露出来,有这样实打实的功劳,你们父子会因此名声大振。”忠顺亲王道。

“上古时候,人们衣食缺乏,生活困苦,并不是那时的百姓懒惰,不受教化。而是那时百姓用的是石头、木头、青铜制作的工具,没有先进的耕犁,不会制造水车,不会使用耕牛生产能力太低,就是日夜不停地劳作,收获也很少。到了后世,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百姓们一样的劳动,甚至略微懒散些,却可以得到比以前多得多的收获。”

“这工业的发展,会比农业更加明显,因为土地的收获是有上限 ,而工业,只要有需要的原材料,和受过训练的熟练工人,那发展起来的速度和收益是不可限量的。如果有心,还可以变废为宝,发展出新的行当。如果是这样的‘工’,国家和百姓怎么会不富?”林明安给展望着前景。

“看来除了晒盐之法,你还有其他的好东西啊?”忠顺王眯起了眼睛问道。这小子侃侃而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必是有所依仗的。

“王爷明睿!”林明安赞了一句,从身边携带的包中取出几块布料递上去。

忠顺王接过,顺手一模,手下的布料紧密柔软,触感温暖,比起布麻来更厚实。他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却觉着这有些不同。定睛一看,咦?

“这似乎是羊毛织成的?”忠顺王不确定地说:“但本王见过草原上的羊毛毡,并不是这样的啊!”那种粗糙腥臊,做工低劣,草原上的人拿来在盖在帐篷外面挡风御寒的,和眼前这种简直是两种东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