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皇太子日常(357)

科举考试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也是他们唯一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为了能参加科举考试,毫不夸张的说,不少人家砸锅卖铁。要知道读书是一件很费钱,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家里,真正能有余力读得起书的人家恐怕只有一两层,剩下八|九层都是全家人咬紧牙齿,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书。

十年寒窗苦读,能不能出人头地就看科举考试了。

虽说解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场考试,也是其中最简单的考试,但是也有不少学子考不中。

在贡院门口等待解试成绩公布的学子中,可以看到有不少中年人,甚至还有头发苍白的老年人。

这些中年人和老年人每年都会参加解试考试。年年名落孙山,年年考,为的就是能考上,为的就是改变命运。

就在天下所有学子们焦急不安地等待解试成绩公布的时候,赵旸和大臣们正在上朝。

今天早朝的主题很简单,那就是解试。

大臣们围绕着解试讨论。

赵旸此刻正在读苏轼的文章。

解试中,有出色的考卷或者文章,宋仁宗会让大臣们看看。

大臣们认真地听太子殿下的朗读。他们一边听,一边时不时地点头。

苏轼的策论写的极为精彩,虽然文采平实,但是却字字珠玑。

几年前,赵旸就倡导平实的文采。这四年来,文人学子们虽然还颇有微词,但是还是接受了平实文学。

苏轼的文章绝对是平实文学中极为出色的人。

等赵旸读完这次汴京城解试的前三名的策论后,宋仁宗笑着问道:“各位爱卿觉得如何?”

众大臣纷纷说写的极好,然后夸赞太学教得好。

自从四年前,太子殿下让太学改革,这四年来太学的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的非常好,狠狠地为太学,为汴京城争了一口气。

自古以来,江南的文人学子们都极为出色,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上,江南的学子们力压所有地方,其中包括太学。

虽说太学是大宋最高的学府,但是江南不少学子对太学是不屑一顾的,尤其是应天府书院当然学子们。

一直以来,应天府书院强压太学,是大宋文人学子们心目中第一书院。

应天府书院之所以能力压太学,主要还是因为应天府书院高中的学子非常多。

以往的殿试,状元、榜眼、探花中必有一个是应天府书院的学子。

在前些年,太学的学子们没有一个人考中状元、考中榜眼、考中探花。

状元、榜眼、探花基本上被江南学子们承包了。

在科举考试上,太学是不及应天府书院的。不过,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要考进太学,主要是太学在汴京城,更重要的是汴京城里不少官宦子弟在太学读书。可以这么说,太学是小型的权力中心,也是小型的官场。而应天府书院就是单纯的书院。

四年前,赵旸不仅下令让太学改革,也让其他各地的有名书院改革。自从改革后,太学的势头越来越好,这两年来有隐隐压应天府书院的势头。不过,今年的太学到底能不能胜过应天府书院,就要看殿试的成绩了。

三年前的殿试,状元是应天府书院的,榜眼是太学的,探花是孔子故乡的。如果按成绩来说,三年前的殿试,太学输给了应天府书院。

如果今年的殿试,状元是太学的,那么太学就能赢应天府书院。

朝中大臣们自然也知道太学和应天府书院之间的较量。虽说不少大臣并不是太学的学子,但是他们现在身在汴京城,自然希望太学能赢。

不少大臣都说苏轼有状元之才,说他今年很有可能考中状元。

宋仁宗也希望苏轼他们能考中状元,扬一扬太学的威名。

苏轼有状元之像,苏辙有榜眼之像。

大臣们觉得今年的殿试,状元和榜眼肯定都是太学的。

虽然大臣们还没有见到苏轼他们兄弟俩的,但是对他们兄弟俩非常看好。

有一些大臣知道苏轼和苏辙是欧阳修的学生,纷纷转头夸赞欧阳修教得好。

欧阳修连连表示,他教的不多,主要还是太学的先生教得好。虽然他嘴上说的这么谦虚,但是心里非常高兴得意的。

趁大臣们拍欧阳修马屁的时候,赵旸给宋仁宗使了使眼神。

宋仁宗瞬间会意,轻咳了一声,瞬间让朝堂安静了下来。大臣们连忙站好。

“说完解试的事情,我们来说说武举的事情。”

这话一说,大臣们都露出惊疑的神色。

晏殊走出列问道:“官家,武举怎么了?”

每三年有科举考试,同时也有武举考试。不过,宋朝重文轻武,对武举考试并不看重。

七年玉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