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番外(177)

西方的积极探索与研究在不断深入, 人人都热情高涨, 就连很有名的牛顿也投身于其中。

不禁要问,大清是否有做得到?

若将这种研究当做奇巧淫技,在轻视它的时候, 又有几个能比拟西洋研究者?

一样技术能视作旁门左道,两样、三样、四样等等一堆技术叠加起来时,是否会量变引起质变?

如今,航海技术没有更进一步突破式发展,可是谁也说不清革新时间点是不是明年。

届时,欧罗巴人在海上畅行无阻,大清海船却连定位都比不过,还谈什么守卫边境。

即便封闭海关也是无用。枪炮可以渡海而来,而最可怕莫过于你都不知道它攻来要多少时间。欧洲远隔重洋,但是欧罗巴人是否在大清附近占据其他领地?

对于以上这些,老四直言,他生活在京城时很少去想,可是航行在大海的直观感受让人无法不深思。

大海很危险,如此危险居然还引得西洋人前赴后继地探险。

一百七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在研究出海之法,这种冒险精神是为利益所吸引。东方越是地大物博,越是吸引人来换取利润。

大清虽未承平许久,但已发生部分人不知兵。

此消彼长,当视作奇巧淫技的技术质变发生之际,大清有没有抵挡之力?

而问题来了,安全精准出海的技术转折点什么时候会出现?

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谁会是那个倒霉蛋皇帝,正好遇上西洋组团来袭?

老四的折子肯定不会问得如此直接,通篇甚至没有一句相关话语。

却是讲了英吉利有牛顿等一群本领卓绝的研究者,欧罗巴之间又是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出现技术突破是迟早的事。

康熙的忧患意识被点燃了,开始自行发散思维。

他自认算得上与时俱进,论了解西洋学术理论与技术发展,也敢说在当朝数一数二。

根据对西方发展的了解,近十年二十年间内不会与欧罗巴技术革新大爆发撞上。而从新技术出现到全面应用,少说还要十年发展期。

今年,自己四十九足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也就是说假设能活到七十岁,自己绝不会是那个倒霉蛋,不会撞上西方诸国超越大清,但继任者就不好说了。

这下想到太子。

一想起胤礽,心情就好不了。

索额图及其亲信死在了去年的秋风中。

小半年过去,却不见胤礽有向好转变。他与熊赐履的关系倒是亲近起来,却不是所希望的那种转变。

熊赐履很早就入朝为官。对标时间线,当时鳌拜还大权在握。

康熙六年,他上书《万言疏》表明以儒家理学治国的观念。后来入宫讲学,可以说是做了皇帝的老师。

彼时,康熙年轻。在儒家理学的一番熏陶后,也接受了以这样一套理论来治理国家。

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熊赐履称得上信任。哪怕他与明珠交恶后偏向索额图,却也不认为他参与到党争之中。

因此,四年前让熊赐履讲学东宫,希望能够教化胤礽成为贤明储君。

康熙觉得自己年轻时听了熊赐履的课,后来实践的效果不错,太子应该也能取得相似成绩。

对于这个老师,胤礽也不会排斥。因为熊赐履与索额图关系良好,那也就不是找个专门与胤礽对着干的去纠正他的行为,不会让胤礽有逆反想法。

事态的发展,难免事与愿违。

四年的教学,胤礽是没排斥熊赐履,但没有学到居敬行简、用人惟慎、清心寡欲、务实勤政等等儒学优点,而是借此去拉拢了南方文臣。

此处就要谈到一个重点。

熊赐履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是科举考试的考官,负责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事宜。胤礽就通过科举制度,树立了在南方文人之间的威信。

康熙当然看得明白,太子在发展势力。而去年索额图死后,胤礽依旧没有收手。

事到如今,岂能不怀疑熊赐履是否心有二主,是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不久了,而心甘情愿为太子铺路呢?

烦!很糟心!

有此怀疑,则立刻行动试探起来。

李光地与熊赐履不和已久,这事举朝上下都知道。

去年南巡归京,康熙偏偏去询问李光地是否有推举名单。哪些南方文人不结党,可以在南书房效力,并且可以为皇子讲学?

这样做不仅仅准备把皇子身边的老师换掉一波,也是要借机做一件教育儿子们的事。

随后,是从李光地的推荐名单中选重了何焯。以何焯是大孝子为理由,赐给了他举人头衔,让他入京来南书房效力。

乍一听此举有些荒唐。

举人,本该是通过乡试才能考取的头衔。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