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黛玉义姐不好当+番外(201)

作者:巫朝尘 阅读记录

薛蝌和邢岫烟的婚期定在六月二十。林棠坐足了一个时辰才走,给足了薛蝌面子。

又过几日,在林棠终于将兵部上下都是如何运作的了然于心后,渤海国派来使臣,欲嫁女于大周,再娶大周之女回国,与大周结两国之好。

第115章 猜忌

八十年前, 前朝几代皇帝昏庸,中央朝□□·败,各地吏治不堪,国朝外敌环伺, 更兼连年天灾, 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 生活苦不堪言。[注1]

大周高祖皇帝自陕西、山西一带起兵, 先攻占西北三省, 又将西南诸地纳入麾下。在有了四川后, 高祖皇帝以四川、陕西、山西三地为屏障, 对内积极招兵买马,增强实力,对外则与已经称帝称王的各诸侯联盟, 终于推翻了前朝统治。

历经十年征伐, 高祖皇帝于金陵称帝, 国号大周, 年号应天, 大封诸将为王公, 其中以北静郡王、西宁郡王、南安郡王、东平郡王四家最为功高,皆封为异姓郡王之爵,乃中原千百年来未有之隆恩也。

高祖皇帝称帝时,西北、西南、江南和中原大部分地区已被攻占,唯有东南沿海和北方诸省尚有零星碎地仍有反抗。加之西北有西胡,北方有瓦剌, 东北有渤海国, 沿海还常有倭寇海盗侵扰, 高祖皇帝便命将原有军队改建为宁西军、安海军、平东军、镇北军四大军,交由四位异姓郡王执掌兵权,镇守四方。

后高祖皇帝亲征瓦剌,使瓦剌诸部再无力大肆进犯大周,镇北军因此被裁撤。

为震慑瓦剌残部和东北渤海国,高祖皇帝又迁都燕京,三次亲征不对大周称臣的渤海国。

但渤海国与大周接壤处地形险要,有密林、高山、沼泽,易守难攻。前朝末年国力衰落,无暇顾忌东北,渤海国在几十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人口繁盛,武器精良,工商业发达,又占据地利之便,早非弹丸小国,而是真正能威胁到中原统一的大国了。

三次亲征皆无功而返,高祖皇帝含恨而逝。

连年征战消耗了大量国力,使得国困民乏,大周皇帝三次亲征皆与渤海国互有胜负,也激发了渤海国的野心,不但时常派兵到大周边关示威,且在两国相交时,态度也越发倨傲。

先帝初登基,知大周急需休养生息,不能再轻易与别国起战事。

他便命在东北边关加派兵力,虽不主动出击,也不能让渤海国入侵大周分毫,也命加强西北东南两地的戒备。

开国时封的“四王八公”几家,虽第一代皆已年老离世,但第二代在先帝初年尚还有许多能臣可用,为先帝出力不少。

几十年里,平东军驻扎辽源省和直隶边境,屡次抵挡了渤海国的进犯。平东军中出现了许多猛将。渤海国也知大周非其能轻易能冒犯的。

正直先帝年老,诸王争位,今上登基,两国因此有了长达二十年的和平,边关百姓世仇仍在,却也与渤海国有交易往来了。

渤海国此次主动派使臣来,要与大周修好,还是大周开国以来的第一次。

两国之间毕竟打了几十年的仗,双方都想有朝一日能拿下对方的国都,彼此也心知肚明。

因此渤海国的使臣被平东军留在了辽源省首府松阳,只有国书被送到了大明宫太极殿陛下案上。

皇上召集文武重臣在太极殿议事。

林棠为兵部尚书,虽未入阁,也在被召之列。

林如海为户部尚书,已入阁,谢云正为三法司之一大理寺的长官,也同在太极殿内。

大周借鉴前朝,不设宰相,只设内阁大学士六人,参政议政,协助皇帝,而行政权则在六部尚书手中,议政权与行政权分离。

但大周开国七八十载,历经三代皇帝,到先帝时,阁臣便已多由六部尚书兼任,以方便政令下达。皇帝私下开小朝议政,也常召大学士之外的尚书、重臣入宫。

因内阁大学士为从一品,比六部尚书品级为高,皇帝也常命身体不足以再任六部尚书或各地总督,却资历高、经验足、威望重的老臣为大学士,是以还尚未成为无实权的虚衔之任。

大学士六人,上加殿阁之名,以“文华”“武英”两位大学士为首。

林如海现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为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为华盖殿大学士,另有谨身殿大学士和体仁阁大学士在朝中并无它职,武英殿大学士空置无人。

六部尚书、两位大学士、禁卫统领、都察院都御史,再加上大理寺卿谢云正共十一人,便是目前大周位于中央权利顶端的十一位重臣了。

林棠不是第一次参加在太极殿的小朝,但前几次议政,讨论的都是今年雨水大,要预防黄河决堤或是粮食减产等林棠不熟悉的事,她就只管听,并不主动开口,若涉及各地军队调动防备,她才会准备表达一二看法。

但皇上从来没有让她在小朝上发言过,都是再私下召见她,吩咐她该如何去做。

她因此知道皇上竟然是在培养她,用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和参与小朝议政的权利亲自培养她。

林棠感到惶恐,觉得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可和看重的满足。

再说到了这个位置,她想退,皇上和朝局也不会让她退了。

今日到了太极殿,林棠已经准备好又是旁听学习的一天,可皇上说了渤海国使臣的事,问诸臣意见,竟第一个问的就是她。

“清宁侯,你对渤海国所求怎么看?”

林棠的爵位乃殿中最高,但位次却在吏部、户部、礼部三位尚书之后,是按照官位排的。

她平日不发言,坐在这个位置不算明显,可皇上头一个问她,也由不得殿内其余大臣不看她。

思考从她以往的经历来看,在皇上心中她应该是什么态度,皇上的态度如何,她真实的想法又是如何,林棠道:“陛下,微臣以为,自大周建国初始,渤海就不曾对大周称臣,几十年来,渤海对大周也从未恭敬过,两国多有战事,可见渤海的野心。渤海今次一反常态,主动来结好,无非是看大周国力强盛,在西北大败西胡,心生恐惧,不敢与大周再度为敌,也恐大周平定了西北,接下来便要收复东北大片前朝失地,所以如此。”

太极殿里是一贯的安静,只有林棠一个人的声音在响。

她继续对皇上说:“在微臣看来,渤海并非真心要与大周交好。我大周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岂止是渤海的数倍。若渤海真心敬服大周国威,理应主动贡女来朝,但其国书上却说欲嫁女于大周,还娶大周之女回国,便彰显其野心未减。这‘嫁娶’二字原是结两姓之好,两家互为平等才使用,或许渤海只是借此试探大周,若大周真开恩允了,渤海反以为是大周惧怕了他们。渤海一向狼子野心,昭然显在国书之上,又如何堪配我大周之女?”

见清宁侯言毕,皇上面带微笑,眼带赞许,众臣便知道皇上的心意如何了。

其实西北才大胜不久,就算再不愿主战的大臣,也知有了清宁炮燧发枪,大周在战场上的战力已是今非昔比,或许对渤海的沼泽林地没有办法,但坚守国门毫无问题。

林如海也说国库还可以支撑至少一次规模小于宁西军西征的对外征伐,太极殿内的气氛早从“是否应该答应渤海国嫁女娶女”,变成“是不是把渤海国也荡平算了”。

皇上听众臣议论了半日,方觉被渤海国书气出来的怒火消下去了。

想娶大周之女回国?渤海想得美!

他就那几个宝贝姑娘,还等着给她们挑驸马成亲,一辈子安乐尊荣,绝不会让她们和前朝公主一样过得悲惨。

渤海虽不能说是穷山恶水,嫁去那里也是背井离乡,两边通信不便,受了委屈他都不知道。

大周并不惧与渤海开战,可偏是内乱未清的时候……

到底才在西北结束一次大战,大周对渤海也从未有过大胜,而一旦开战,停战并不是想停就停的,受苦的也还是边关百姓,殿内诸人几乎都是历经两朝的老臣了,再是热血上头也有限,没过多久,便都回到脚踏实地,认为虽不能应渤海的国书,却也不能主动交恶,还是应回一封国书,拒绝渤海所求,交与使臣带回去为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