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08)

「暂未」,这个词就很微妙。

汪大渊成为民间航海家,是元朝的环境给了他可能性。

如今,他的后人没有去闯荡大海的梦想,因为过去几十年的明朝环境没给其出海的可能性。

一旦大环境变化,说不定就会有后辈血脉觉醒,效仿先祖了。

朱元璋深深瞧了朱棣一眼。反正大伙很快就要过上加班加点的好日子了。又问其他人,“你们呢?对今日影像有何感想?”

作者有话说:

【小贴士】郑和下西洋船队,在出发前必是看过汪大渊的书籍。

其副手马欢感慨:“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

本章美洲作物的欧洲种植历史,参考《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作物》,【日】酒井仲雄·著

第47章 第四十七章

◎。◎

其余众人被朱元璋问有什么想法?

不论是不是第一次观看水镜, 眼下皆是震撼过深,三言两语说不清感想。

说不清,也得挑重点先说一二。

在场的没有一个傻子, 知道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被传召来此的人之中, 有些藩王年龄尚轻未曾去过封地, 六位官员也非朝中官职最高者。更有似姚广孝, 是未入朝廷僧官编制的寺庙主持。

洪武帝选择了十二人观看水镜,看中了其具备未来推进改革的潜力,那么作为被选中的人岂能没有当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朱棣已经谈及如今罕有人知的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

以此暗指大明应将重启市舶司, 并且恢复鼓励民间商船出海经商。

二十多年前,朱元璋禁止商船出海,抑制商贸是为了防止动荡因素出现。

如今要重启民间通商, 不是仅仅颁布通商许可就行的,最先要考虑相关税收怎么制定?

搞经济, 洪武帝真的缺乏天赋技能。

有关这点, 在五月上旬的皇子皇孙临场抽考中,部分人回答了实话。

包括朱棣在内, 实话实写的五位皇子今天坐在了上书房内。他们能指出问题, 但对经济都不擅长。

这事要看专业人士。

今天, 年初新上任的户部侍郎卓敬被传召来。

他倒敢讲, “往年,征收的工商业税甚少, 此与唐朝以前不收麦税的原因相近。”

小麦以前不是主食, 所以才没将它纳入征税范围内。

同样, 朱元璋对工商业收税很低, 原因是他本来就没想让工商业发展起来。

“若要开放商贸, 必需改动税收制度。针对皇商、大商人必须增加税收力度, 而非转嫁给小本经营的商户。

不只改工商税,农业税亦需改良。为避免历史上的水稻事件,南北纳粮的分配比例从最初就要做足考量,不能让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借口。”

大明现在征收农业税,是直接征收实物粮食运到京师。

迁都北平之后,把南边的纳税粮食送往北边必有运输损耗。为减少损失,北方试种水稻必在计划之中。

减少了征收粮食实物的比例,那个部分就要用货币补齐。同时,征工商业的税收也不可能征收实物,货币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这事恰是朱元璋的短板,大明宝钞发行至今堪称失败。

原本的宝钞制度要废除,而推出新的货币制度需慎重,不能再次犯下重大失误。

这不是皇帝颜面受损与否问题,而是朝廷的信誉不能一而再受损。

一次搞不好是洪武帝没这方面的学问,再来一次就成了整个大明朝廷都不会管钱。

卓敬强调了朝廷在处理钱财上保持好信誉的重要性,举了通俗易懂的例子。

“一旦开放商业,大笔的金银铜钱不适合远距离携带,假以时日必会出现类似宋朝的「交引铺」。以其最简单的职能,存入一笔钱得到一张存单,在另一处铺子取出。

每个铺子的储备金总是有限,信誉就是保证挤兑风波不发生的基础。官方「交引铺」亦需信誉,否则会流失大笔客户。”

官方不可能随心所欲说不给换钱就不给换了,更不能随意让货币贬值或者升值。

这样没保障,还有谁肯用它存款。搞这种操作就是杀鸡取卵,又返回到了压制商贸的老路上。

卓敬:“微臣建议,择取一批人研习宋元旧档中的商贸相关所有内容,从而更好制定新税法。”

还有一个想法,到底没敢得寸进尺地说出来。

皇上,水镜有没有放过财政相关影像,能否拿出来再瞧一瞧?别藏着掖着,这对税改很重要。

朱元璋瞧见了卓敬眼底的渴望。

其实他也想希望咕咕讲过财经内容,自己能先悄悄学习,摘掉贴在脑门上不通经济标签。奈何目前没有相关内容。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