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53)

最大的缺点是错字难以更正,需要整块雕刻, 错一个字很难更正。

古人不傻,时至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以泥烧制成一个又一个字。需要印制某篇文章时, 逐一对照选字放入木框中。以特殊药剂将框内的所有的活字泥章凝固成板,涂以油墨, 盖上纸, 压一压就能成功印制出一页文章。

活字印刷的优点显而易见, 它非常灵活。

出了错字就重新制作对应的那一枚, 遇上生僻字也能现造一枚。取材也灵活,不限于泥塑, 也能用木头、铜、铅等, 各有优缺点。

问题来了。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 但直至清朝它在印刷界的地位始终没超过雕版印刷。

这是为什么呢?】

水镜前, 朱元璋脱口而出一个答案, 很简单——没必要。

理论上, 活字印刷术是比雕版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更加进步了,但进步的技术不一定是被需要的技术。

以传统经史子集举例,那些经典著作是文人入仕必读。

大多书肆会预备一些存货。这些典籍的内容不需要更改,制作出一套雕版就能不断地刊印。

再以佛经为例,经文内容早就固定下来,而购买佛经的人群越有钱越追求精美。

论精美,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

雕版在纸上成稿。若请书法高手写出初稿,能将铁画银钩的字迹在一块雕版上完整刻印出来。竖排的一列列字,一撇一捺或有相交,字与字之间的起落转折颇具美感。

从典籍到佛经,想要购买他们的人群,基本不会把书读过就扔。

哪怕不时时翻阅,收藏起来也是好的。就算做不到代代相传,但至少能藏个一二十年。这种情况下,必是更愿意购买质量更好的买雕版印刷物。

相对而言,活字印刷在印品的美观上就欠缺很多。

就连最基础的字体对齐也常有问题。

每一个活字是单独制作,印章的大小上如何保持完全一致?用药水固定活字时如何保证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不会发生脱落移位等问题?

精益求精,当然能制作出印刷效果尚佳的活字。

然而,一套活字少则三四千,多则数万。这比刻一套雕版的成本更高,小作坊负担不起这样的活字成本。

没了成本优势,活字印刷术还存在一个极大的劣势。

雕版是整篇刻字,它无需排版。活字却要增加检索字体逐一放入板框,再进行核查的步骤。找字费时,人工费用增加。

朱元璋一点也不意外活字印刷术因此被冷遇。

就听水镜播放: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在宋朝却没有得到重视,雕版印刷仍旧统治印刷界。

沈括在《梦溪笔谈》写出原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字印刷术胜在灵活,但它在诞生后的几百年间,很多时候没有对应需求。大多刊印物的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不似现代每天有新的海量资讯充斥媒体。

当时的读书人更追求印刷品的艺术美观性,自然而然不可能舍雕版而用活字。

那么有没有例外情况出现呢?

有。

元朝疆域辽阔,多语言体系并行。

对于更新频次高的官方文书,需要能灵活排列组合成文的活字印刷术,那比雕版便捷得多。

明清两朝,邸报发行量增加。与传统的经书不同,邸报每期内容不同,而且每一期更新间隔日期较短。这就要用活字印刷能更降低成本。

与邸报相似的印刷品还有通俗话本。这类小说在长久收藏的价值上降低,但因易读性与娱乐性,它的受众面变得更广。

私人书铺以活字印刷刊印通俗小说,不求制作精良,只求薄利多销。

由此可见,对于印刷术的选择,在成本优势不明显之际,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东方,雕版印刷术的统治地位维持数百年,它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知识体系需求与认知的双重固化。

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科举体系,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后,无法再迸发出日新月异的思想火花。

印刷术随着宋元的战争与贸易渐渐传入欧洲。

初时,欧洲对于印刷术的需求也不高,雕版印刷足以满足少量识字人群。

十五世纪中叶,德国的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版印刷机。

不是印刷术,而是印刷机。机械的投入使用,极大提速了效率,更是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不同于汉字表意的特性,欧洲使用的拉丁语族为表音文字,单个字母数量远远低于汉字。

这个特点更容易发明出一种机器,以机械方式将数量有限的字母排列组合去印刷书籍。

欧洲使用机械印刷术,与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揭开序幕相辅相成。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