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65)

汉文帝为了稳定币值,采取了两大有效措施。

一来劝农,将各方势力从铸币差价的利益之争劝回到农事生产上去。

二来尽可能休养生息,停止用兵、不搞土木工程、各种赈灾与抚恤都给实物而不用钱币。

事实上的通货紧缩政策,稳定了物价大幅波动。

在这种大环境中,不同铸币势力在残酷厮杀后出现了几位胜出者,进入暂时的平静。

平静之下却暗流汹涌。

一个最大棘手的问题来了。

倘若铸币争斗中的胜利者不是龙椅上的皇帝,而是地方上的诸侯呢?

彼时,吴王刘濞封地在今天的江苏一带。

封地内有丰富铜矿,让他借此发展铸币业。发行的铜币以压倒性优势流行于大汉境内,让他积累大笔财富。

当汉景帝下令削藩,吴王刘濞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仗,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率先发动七王之乱的藩王。

经此一乱,统治者终于充分意识到了铸币权的重要性。

汉景帝刘启去世后,刘彻继位为汉武帝。

提起汉武帝,我们更多熟悉他的武功。其实,刘彻在货币经济上也很有想法,经过六次币制改革,他终于将心心念念的铸币权收归中央所有。

刘彻不只搞定嘞铸币权。

问:纸币的滥觞始于何时?

正能追溯到刘彻执政时期。】

水镜前。

朱元璋不由竖起了耳朵,大明宝钞的老祖宗居然能找到汉朝头上吗?

作者有话说:

参考资料:《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

第75章 第七十五章

◎二更◎

【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汉武帝的货币制度。

最重磅的莫过于推出「五铢钱」。

当刘彻决意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 是经历了六次改革。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刘彻刚刚继位,改铸三铢钱。

原因简单, 此前官方定下的「汉半两」流通标准几经变化后, 定为重4铢, 但事实上多数钱币的重量小于等于3铢。那就不如让法定货币名副其实。

结果失败了。民间私铸依旧猖獗, 五年后不得不改为原来的汉半两。

刘彻不可能就此认输。想要阻止民间铸钱,或是不给矿源,或是提升钱币标准化的门槛。

第二次改革很快来了。给圆形钱币的外缘上了一道外郭, 通俗点说就是镶了一圈边。

这是秦半两与汉初钱币没有的技术。最直接的好处是无法再对钱币“摩钱取鋊”。

以前的钱币没有外郭,用锉刀磨一磨铜币外缘,磨下来的铜屑积少成多也能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增加外郭就能减少有意或无意间的铜钱磨损, 实乃钱币发展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第四次改革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其年代背景是卫青出征讨伐匈奴的第二年。

此时,刘彻下令制造镶有外郭的五铢钱取代以往的半两钱, 并且特许郡国也能铸造这种新钱, 亦称“郡国五铢钱”。

从此开始,第一种中国统一钱币「半两钱」退出历史舞台。

你方唱罢我登场, 「五铢钱」开始了其长达七百多年的货币史。

说回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在特许郡国铸造新钱的三年后, 刘彻下令终止地方上的铸造权。

他给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 郡国五铢的工艺参差不齐。

地方上做不好,所以铸币权全部归于中央, 才能做出外郭锉平的加边工艺, 称为“赤仄五铢”。

其后两年, “赤仄五铢”与市面上的“郡国五铢”进行一比五的价格比流通。以中央铸币慢慢取代原有的地方铸币。

元鼎四年, 第六次货币改革。

刘彻重申了仅有中央铸币厂“上林三官”铸币是合法的, 其他钱币皆被废除不再流通。至此, 五铢钱彻底推向大汉全境。

回顾六次货币改革,其时长跨越了二十七年。

从一枚铜钱的变化就能看出刘彻的政治手腕愈发高超。

早期失败后没有冒进,而是步步为营式推进。

就如推出「五铢钱」时,特批给郡国铸造特权。

汉朝对外抗击匈奴时期,没有一味使用中央权力强硬推广新币,而是充分利用各地地方影响力铺开了新币。

等待时机成熟再用地方技术落后为由取消其铸币权力,最终成功让铸币权归拢于中央。

历代习惯将秦皇汉武并称,其原因在货币改制中可见一二。

汉武帝完成了始皇帝的未尽之事,实现了货币真正的统一。】

水镜前,嬴政若有所思地将汉朝货币改革进程记录在案。

这些都是前瞻性历史经验。说的不只是铜钱,更是中央如何利用经济与货币手段兵不刃血地辖制地方权力。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