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61)

妖镜向来在人少时出现, 为什么不能在只剩自己一人时再来?

刚刚萌生一丝抱怨, 立刻给掐断了。

不!他对仙镜没有更高要求, 像现在这样就非常好。

朱元璋很清醒,他到底是人,无法与冥冥之力抗衡。

水镜显形的间隔时长发生变化尚无大碍, 但不希望出现的地点变化到大庭广众之下。

朱棣演技超群,就当没看出朱元璋被水镜戏耍而尴尬不已。

“父皇圣明,算无遗策。督促儿臣每日上交誊抄书籍, 水镜的不讲规则是早在您的预料之中。”

朱元璋:其实真的没有。

不过四儿子夸得如此诚心,他才不会去澄清真相, 也不计较朱棣是不是在心里偷着乐。

“刚好你在, 一起看吧。”

朱元璋让朱棣坐下,毫无把人支走的想法, 把那些当爹的小情绪都先放一放。

既然决定让老四继位, 必是要让他了解这些大明秘事。

让老四抄书, 也是为了让他获取视频反复观影权。当然了, 另有让他感受一番被陨石雨砸的想法就不说了。

朱棣正襟危坐,已做足心理准备会被水镜的内容毒打。

此时, 另一时空的秦朝。

嬴政刚刚结束与朝臣们咸阳宫议政。

书房案头, 摆满了儿女们今天呈上来的新一批竹简。他还没来得及翻阅检查, 就见墙头水镜出现。

这次来得好快, 只间隔了短短七天。

水镜:

【大家好, 从不咕咕的咕咕带着《墓地星河·下集》来了, 让我们继续闲聊古代天文相关往事。

上回讲到因为受到君权天授的思想影响,天文知识被古代帝王视作机密,这让嬴政成了倒霉蛋。

古时候,历朝历代的皇家天文机构,除了观测天象判断吉凶,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修订或制定历法。

历法有多重要?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想说今天是哪天时就用到历法。

《尚书》说了:“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历法是观天所得,不是谁都能窥测天意。

人间帝王自诩受命于天,所以某套历法要有正统合法性,必须被皇帝下诏钦定。

天子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读懂天意,去告诉臣民什么时候该春耕、什么时候适合秋后问斩等等,这样形成了统治天下的一套构架。

中国古代采取的是哪种历法呢?

把你们的答案打在公屏上。

是不是会飘过几个「阴历」?或者一串「农历」?

这里要先消除一个谬误,农历与阴历并不相同。

回到历法的根源,它是怎么得来的?

是从观测天象而来。

抬头看去,最明显的是太阳与月亮,还有多到数不清的星星。

不同的观测方式有了不同历法。

观测太阳的运动规律有了阳历。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其时长的间隔就是一个太阳年。又叫回归年,一年大约365.24天。

观测月亮的月相变化有了阴历。

月亮绕地球公转,一个朔望月约是29.5天。乘以12个月,是354天。

两种历法各有优点。

依照阳历便于定下规律的四季划分方式,而依照阴历则能获得准确的月相变化。

古时,比起看太阳,人们用肉眼更能较为清晰地观测月亮,定义今夕何夕。

如果要给农田除虫,你能记得在月圆或月弯的后一天去干活,但换成用太阳去记忆就难了。

中国的老祖宗们颇具智慧。为什么非要做选择,两个历法我全都要。

由此取两者所长,制定阴阳合历。即农历,也有人称之为夏历。

唯有一个小问题,阴历与阳历对一年时长的定义有显而易见的天数差别。于是闰月被设计了出来,来调整时间差。

早在夏朝就开始使用了阴阳合历,后来历朝历代皆行此法。

即便是有改动,比如秦朝以十月为岁首,而汉武帝改正月为岁首,但都在阴阳合历的框架下。

直到民国,废农历而用阳历。那是一场颠覆性的历法改动,足见当时华夏发生了多么大的动荡。】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皆是神色严肃。

从咕咕少见的沉重语气,他们读出藏此言背后的腥风血雨。

自先秦至大明,不是改朝换代就会大改历法。

比如大明使用的《大统历》,是在元朝的《授时历》基础上进行修改。因《授时历》的准确性,对它的改动范围很小,主要是重新选定历元时间。

民国之际,居然彻底推翻阴阳合历而只用阳历,它颠覆的是数千年的传统,岂能不叫人愕然!

水镜:

【涉及容易被404的话题,咱们不聊哈!这就回到古代天文上。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