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8)

如今,新继任者的明旨未下,朱棣会没有争一争皇位的野心吗?

他、不、信。

当下,四儿子自请离京恐怕更多是一次试探。

如果没有水镜显形,朱元璋不会给朱棣一丝错觉,早就果断让他回北边去。

未免藩王相争,更为今后的皇权平稳交接考量遵从嫡长子继承,新帝不必在藩王中挑选。

本是希望允炆登基后,以其仁善性格,将他的四叔用作镇守一方的护国重臣。

倒也不是不妨朱棣,众藩王中前有晋王加以挟制,一个老三不够用,为君者也能善于用其他数位藩王搞制衡。

水镜却意外出现。它显示的内容还让人心生隐忧,无法再依照原计划毫不迟疑立皇太孙。

朱元璋心里再一次骂了句,秃头没鼻子的咕咕,你敢多更新一集故事吗!只要再放一集,他有把握推测出更多大孙子登基后的情形。

下一刻,上书房的窗户突然无风自动。

墙头忽然冒出一幅虚影,那手持莲花的秃顶没鼻子小人又一次猝不及防地出现了。

【大家好,《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2》更新了。我很勤快吧,居然做到了周更,这难道还不值得一键三连?我知道你们一定要说下次一定。行了,废话不多,让我们进入正片。】

朱元璋一阵心塞,这东西该来时不来,不该来时乱来!四儿子在旁边,这下秘密被朱棣瞧见了。

朱棣瞪大双眼:什么鬼?!

一瞬间,朱元璋想让朱棣退出上书房。

朱棣乍见鬼魅般浮现的影像,眼中不加掩饰非常惊诧。

第一反应却毫不犹豫朝侧半步,挡在了朱元璋的身前。入上书房,定是不能随身携带兵器,却能用血肉之躯为父亲护驾。

这个举动有几分是出于纯孝,又有几分是把护卫皇帝当做第一要务,或是可能用上了刻入骨髓的演技,有的事真真假假分不清楚。

圣人论迹不论心。

朱元璋听过不少人说燕王军功赫赫,要防着他对下一任皇帝造成威胁。这话不是旁人讲的,而是老三朱棡曾经拐弯抹角表示了这层意思。

不论朱棣是否有野心,但他对大明的功绩不可磨灭,面对未知危险时更看出他对父亲的孝心胜过自身安危。

朱元璋的一番思量就在须臾之间,他没再让朱棣离开,只叫当值太监退守门外。

“老四,你别一幅见鬼的表情,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别挡着朕观景,你站到一旁,一起看看水镜。”

这话说得语气淡定平静,仿佛瞧的不是水镜异象,而是一颗大白菜。

朱棣当即懂了,如此诡象不是第一次出现,而近一个月的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之前获得宫中内幕消息,父皇本来已经写了明诏准备在宣布谁是新太子。

尽管无法获知圣旨上是写了谁的名字,但知道宣布时间是在九月中旬。这件非常重要的事却像石入大海,竟然没了后续。

为什么呢?

现在终于有答案了。

朱棣的心悬了起来。

他的父亲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不能说朝纲独断,但决定的事不会轻易更改。

水镜诡像居然影响了宣读立太子的诏书,必有超出非同寻常的地方。这个非常之处对自己来说会造成哪种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

【上次说到郑和七下西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标之死。我们假设朱标没有病逝,他顺利继承了皇位,即便同样派人出洋,领队极可能轮不到郑和。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如果朱标登基,十之八九不会有那番战乱。没有赐名郑和,他只是一个太监,一个与新皇没多少关系的太监。】

太监,谁能用?

答案过于简单,是老朱家人。

朱元璋瞧着这短短几句话,马上嗅出了一股腥风血雨。

什么是“靖难之役”?靖难意思是平定叛乱。

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催发了战争?谁参与其中?让一个服侍王族的太监立功,且叫他平步青云,成为七下西洋的领队能是什么样功劳?

朱棣紧盯着水镜,电光火石之间明白了这古怪之物代表了什么。

让父皇对立储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因为他窥见了大明发展的某段轨迹。水镜可能是后来人在讲述明朝历史。

不妙!

朱棣尽量不动声色,脑中飞速转动起来。

如果没有水镜出现,朱元璋会立朱允炆为继任者的可能性极高。

自己能服气吗?

现阶段肯定不能,他找不到敬重那个侄子的理由。

几年之后呢?

朱允炆能迅速成长到先太子朱标的高度吗?如果不能,又会是什么局面?

可不是一纸传位诏书就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