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外室后我不想奋斗了(536)

作者:两边之和 阅读记录

告示上还有一条,针对山民的。凡愿意下山居住的山民,享有和山下百姓同等的待遇,意思是也可以平价买盐。

至于能不能吸引山民下山,一时半会肯定成效不大。闻九霄也不急,山下的百姓他还没理顺呢,山民就且等等看吧。

官府出面卖的官盐,颜色白,无异味,价格还便宜,老百姓又不傻,怎么可能还去买严家马家的私盐?没听下乡的差爷传达吗?在山云县只有官府卖得盐才是正宗的,其他的都是私盐,不能买。

张家和宋家十分庆幸,暗地里看严家和马家的笑话,哼,还想悄悄卖盐跟县太爷打擂台,盐卖不出了吧?傻眼了吧?傻了吧唧的!

闻九霄在平价卖盐的同时,也悄悄让人往外卖盐。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什么最挣钱?自然是走私了。

闻九霄可不是那么遵纪守法的人,要不然就不会朝安乐公主射箭了。他心中自有一套自己的行事准绳,只要结果是好的,方法和过程就算不太光明正大又如何?何况他卖盐也是为了山云县的发展,又不是塞自己腰包。

盐可真挣钱,一车车的盐拉走,一车车的银子拉回来。这时候余枝是最高兴的了,她最喜欢数银子了,箱子打开,一箱一箱地看,这颜色,这光泽,啧啧,最美的风景也莫过于此了。

余枝高兴的事不只这一件,她不是从沙池县弄来近百土匪吗?又从牢里挑了十来个,凑成一百人,全撵去开荒了。

看荒地的情况,难垦的一人一天能开半亩,杂草不多的,则一人一天就能开一亩,整整干了一个月,几千亩地就出来了,养上几年这就是良田。若是把山云县境内的荒地全都开垦出来,还用为赋税发愁吗?

这些土匪之所以不敢作妖,纯因大棒加胡萝卜。大棒就不言而喻了,胡萝卜则因人而异。在伙食上余枝并不苛待他们,这么重的体力劳动,不吃饱饭可不行。

被抢上山的女人,也有给土匪生了孩子的,有一些是被强迫的,但也有些后来日子过得还不错。像后者,余枝就说了,若是表现好,改造好了,赎完身上的罪孽,允许他们成为本县治下百姓,可以和妻儿团聚好好过日子。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身上没有背上人命。

第383章 牵手

严家和马家的盐卖不出去,自然把闻九霄这个新来的县太爷恨得牙痒痒,可要让他们低头示弱,一向作威作福惯了的两家却不愿意。于是两家家主眼珠子一转,决定要给县太爷添点堵。

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山云县的百姓吃的是平价盐,其他县城,包括州府的百姓,却要花双倍的价钱买盐。以前盐价都一样,就算嫌贵,大家也没什么好说的。现在不一样了,有山云县的平价盐在前,山云县外的百姓能乐意吗?

凭什么山云县的盐价那么低,而我们县的盐价却那么高?不都是大庆朝的子民吗?人家的县太爷都能体恤治下百姓,我们的县太爷为什么就不行呢?

一个两个不满,三个五个不满,当地的父母官还能不当一回事。当半数,大半的百姓都不满,甚至当地的乡绅富商都不满时,父母官还能坐得住吗?

与山云县相邻的两个县的县令一开始还不信,“这从那传出来的谣言?是不是有人想趁机煽动民众闹事?”

山云县盐价低?还整整低一半?怎么可能!山云县是最穷的了,他们的县令兰焕平官服上都打着补丁,还平价盐呢,简直是天方夜谭。

县衙的属官知道的却多,“大人,属下打听清楚了,不是谣传,消息属实。山云县年前不是新换了县令吗?一上任就颇多动作,平价盐就是他搞出来的。”

“新县令?知道什么来路吗?”都知道山云县穷,兰焕平那个倔老头操碎了心,也没见赋税能多一丢丢。所以大家对山云县一向不看在眼里的,就算兰焕平走了,换了新县令,也不过是另一个倒霉蛋罢了。

是的,在他们眼里,每一个到山云县上任的县令都是倒霉蛋。不是像兰焕平那样被架空,就是被逼得主动辞官,所以不值得他们关注。

“听说是京里来的,说是来的时候前呼后拥,光是奴才护卫就带了二三百,威风着呢。”闻九霄到山云县那天,那么多人都看到了,不难打听。

“京城的?”沙池县的县令曲玉河皱眉,不知想到了什么。

属下见状,又道:“出身应该不差,说是一来就给百姓送了一份年礼,每户一斤肉两斤米,还有布。是全县的老百姓,属下粗略算了一下,至少得送出这个数。”他伸手指比划了一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