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外室后我不想奋斗了(593)

作者:两边之和 阅读记录

“儿子如何能知道?爹,儿子真的尽力了。因为这事,儿子几个月的努力全都白费了。打明儿起,儿子就宿在衙门不回来了,儿子得好好表现,消除在大人心中不好的印象。”宋义安说完就告退了。

至于后续,他一点都不想知道。反正他已经准备住在衙门,谁也别想再烦他。

学堂开学那日,京城来人了,是宫里一位姓苏的公公,在御前伺候的。

闻九霄常出入宫禁,跟御前伺候的太监们自然都是见过的,跟这位苏公公,也就只是面熟,没有交情,也没打过交道。

到底是御前太监,很是会做人,并没有因为闻九霄现在是个七品的县令就摆架子,依旧称他“小闻大人”,态度跟在京里并无差别。

闻九霄就更加不在意了,山云县……该瞒着的,已经瞒得严严实实了,剩下的,不惧看。

既然要看山云县的民生风貌,又赶上了,那就从学堂开始看吧。

启民智,任何朝代都是顶重要的事情了。

新开的学堂,每一间学堂宽敞明亮,里面摆满了整齐的课桌,穿着打着补丁衣裳的孩子端正坐着,一个个面黄肌瘦,看得出没有一个家境好的。但他们腰板笔直,一双双眼睛里透着渴望的光。

在他们的课桌上,摆放着一块漆成黑色的木板,一支毛笔,一碗清水,没有书。

授课的夫子手中也没有书,苏公公进了学堂才发现,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大大的黑木板,上头用白色的字写着《三字经》上的内容。

哦,原来书在这里。

闻九霄勾了下唇角,解释道:“百姓太穷了,买不起笔墨纸砚,官府账上也没银子,能给学生提供的也就一支笔和少许的墨,只能用这种简陋的方式来授课。学生们初学,先蘸着清水在黑板上写,等练熟了再蘸墨在纸上写,让苏公公见笑了。”

“能想出这种好用又实惠的法子,还是小闻大人能干。”苏公公的话中透着对闻九霄的赞誉。未净身进宫前他也是农家子,家里贫寒,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去寻一条活路。

苏公公识字,是进了宫之后想方设法学的,自然明白能读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而小闻大人却开办这样的学堂,让这么多的贫穷子弟都有读书的机会,这让苏公公无比动容。

小闻大人不愧是小闻大人,到哪都是国之柱梁!

第426章 爱重

出京时,苏公公是领了旨意的,既然皇上让他好好看,那他就好好看看山云县,苏公公是一点都不着急回京。

除了开头两天闻九霄亲自作陪,后面就被苏公公以“不好打扰他公务”的理由婉拒了。闻九霄也没有坚持,山云县又没有见不得光的事情,他怕什么?就算被苏公公看到些许小问题,咳,短时间内他又升不了官,无所谓啦!

闻九霄点了卓正扬去陪苏公公,卓正扬也没陪几天,就被打包退回来了。苏公公在县衙随手点了个本地的衙役做向导,自己便逛起了这山云县。

闻九霄虽然没陪着,但苏公公的行踪却尽在他的掌控之中,每天去了什么地方,吃了什么东西,跟谁聊了什么话,次日清晨就会摆在他的案头了。

“咦,这是家医馆,墙上画的这个是什么意思?”经过一条街,苏公公看到一家医馆门前排出老远的长队,不由多看了几眼。这一看,发现了医馆的墙上有个红色的十字标志,很是诧异。

被苏公公点来做向导的正是根子,连忙上前,“回先生……”

“这位爷是外地来的吧?瞧着像位读书人。”根子的话才开个头,就被边上的一个年轻人打断了,操着怪异的官话热情地跟他寒暄。

苏公公身上穿着一袭青衫,个头挺高,但瘦,显得人有些羸弱,更加文质彬彬了,难怪别人以为他是读书人。苏公公本就爱以读书人自居,是以被人搭讪也不生气,相反,还很谦虚地道:“是读过几年书。”

年轻人却不信,上下打量着他,立刻就改了称呼,一脸笃定地道:“先生谦虚了,先生肯定读过很多书,是个特别厉害的人。”

“哦,何以见得?”苏公公来了兴致。

“老话说得好,‘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咣当’。像那些头昂多高,眼睛朝天,说话拽文的读书人,其实肚子里根本就没多少墨水。相反,像先生这样浑身上下透着文气,说话又客气的,才是真的有学问的读书人。”那年轻人说得头头是道。

苏公公笑了,“这都能看出来?”

年轻人得意,“那当然,我有经验。我们县衙的卓先生,余先生,包括我们县太爷,都是这样的人。一举一动,说话做事都跟一般人不一样,叫什么来着?我想想。”他拍拍自己的脑袋,“我想起来了,叫,虚怀若……谷,对,就是虚怀若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