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136)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郑国渠啊,要解决泾水和洛水之间渭水以北的这段盐碱化严重的荒地,必须要几十年之后的郑国渠这样的大工程才能行啊。

等郑国渠修好,泾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就可以通过郑国渠自西向东自流三百余里,泥沙大面积覆盖住盐碱地之后,上面才能种植粮食,这时候,这片荒地,才能真正的成为粮仓,同时,栎阳东乡时不时沮水泛滥的情况才会彻底解决。

现在,没有郑国渠,秦鱼也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折腾一下,解决一小部分水流的问题。治标不治本。

什么?你要他自己去修郑国渠?你以为这样能用两千多年的渠是说修就能修的吗?不说修渠的技术问题,就是其中征发的力夫和耗费的钱财,是现在的秦国能修的起吗?

蜀郡的都江堰还没修的,蜀地还未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秦国现在看着是很强大,但其实,并未强大到不能撼动的地步,至少,隔壁邻居赵国,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而且,在头两年,我连连接水库通水的水渠都不准备挖的。”你要雇人干活,总要让人看到实在的好处吧?“我的打算是,今年先把池塘挖出来,然后将坑池和养殖场建起来,百姓们看到了实在的好处,要是顺利的话,明年再开始挖水库,至于水渠,能用水车代替的话就不挖,劳民伤财的工程尽量少做。”

秦王:“水车?寡人听说,巨子已经带人将水车造好了,这水车,当真好用?”

秦鱼道:“水车就是专门将河里的水给运到岸上,方便人们取水用的。若是在水库上

架构水车,只要打造足够长的水槽,就能将水运到想运的地方去。制作木水槽可比挖渠省力多了,还能随意拆卸组装循环使用,方便灌溉田亩。”

“还有,若是墨者们将水碓和水磨做出来了,我打算沿着沮水建一溜的水磨坊,方便百姓们去舂米磨面。”

“以西乡作为试验点,若是光景好了,再推广到整个县里,稳着来,尽量不让百姓们承担风险,百姓们不承担风险,就能安居乐业,百姓们安居乐业,有余力了,我的工作开展才能顺利,栎阳才能进行下一步发展。”

其实,制约秦鱼大跨步迈进的不是权利,更不是钱财,甚至都不是人才,而是最基础的劳动力!

这个劳动力,还是包括健壮妇人在内的,因为秦国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不只是秦国,在这个时代,除了几个有数的繁华大城市,绝对能用地广人稀来形容所有的地方。

粮食生产的上限在哪里?是土地兼并严重,最底层的庶民们没有土地耕种吗?

并不是。

而是有足够耕种的土地,却没有足够耕种的人口!

壮劳力都死在战场上了,只留下老弱妇孺在家种田,他们才能种多少?种不了的,地也只能荒废了,眼睁睁的看着让它成为荒地。

秦鱼估计,现在的秦国,所有人口加起来,绝对不超过一百万。他们栎阳够富了吧?但走在出了里邑的路上,同样要成群结队,不然,就跟走在野地里一样,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非常容易发生行政和刑事案件。

让秦鱼做栎阳令,秦鱼就打算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尽量不征发劳役。没有余力耕种的老弱可以去搞养殖嘛,吃肉吃蛋多了,粮食的需求就少了,营养配比还均衡呢。

除了种植和养殖之外,有余力的还可以去剪羊毛、洗羊毛,碱固然难得,但以现在羊毛的体量,也压根用不到那么多的碱。还是那句话,人少,就什么都少,就什么都做不起来。

等到百姓们吃饱穿暖了,他们才会自发的为人口增长多做贡献嘛。

秦王听了秦鱼的执政方针,想了想,道:“你这个治国方法,倒是有些黄老之术的意思。”

秦鱼好奇问道:“黄老之术是个什么术法?”

秦王笑道:“是

一种治国理念,就是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尽量少插手百姓们的生活,要无为而治。”

秦鱼:“哦,但我觉着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

他这宏观调控和微观细操都是对百姓们的生产活动参与很大的好吧?

秦鱼放下生态规划木板,又回到箱子边,搬出另一片木板给秦王看,这是轮新设计出来的蒸馏釜。

秦鱼道:“栎阳商贸繁荣,除了耕种之外,我会组织栎阳的百姓们种植花卉,蒸馏花露,生产肥皂,然后通过栎阳的商贾们将之卖到其他地方,而我打算,让他们以粮食结账。”

说道粮食,秦王的脸色郑重起来:“秦律,不能进行大宗的粮食买卖。”

秦鱼强调:“那是民间。民间百姓不允许买卖粮食,是为了将百姓们都栓在土地上,让他们都要去参与耕种活动,他们要是不耕种,就没有粮食吃。但明显的,百姓们种出来的粮食,并不够所有秦国人,尤其是士兵们吃的。但如果有大王的允许,从他国进口粮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国策施行。大王,您可别告诉我,秦国没有从别的国家买过粮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