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225)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同时,乡里公社祠堂之内,也由官署派遣泥瓦匠,加固了房舍屋顶,盘好大炕,囤积好柴碳,以接济无力过冬的黔首百姓们渡过最寒冷的冬夜。”

秦鱼看着计官递上来的出纳数据,有些略微的肉疼。

如今已经入冬了,水土开始慢慢的上冻,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土炕推广全县,秦鱼派出左工室里的泥瓦匠,免费教导所有能教导的百姓们如何盘炕、烧炕。迫于教导人手的短缺,暂时也只能教出几百个人来,希望这几百个人,能在做工的时候,继续教导给其他人,这样才能一传十十传百的更快的扩散开来,才会有更多的人学会这项本领。

要想安全过冬,光有土炕是没用的,百姓们还要自备柴火和木炭。有些备的起的就自费,或者去山上田野间打柴,收集枯草储存,对那些

备不起的,秦鱼也不能免费发放,便沿用之前的老法子,为百姓们开放放贷通道。

官署放贷的利息是从多方面取定的,更跟国家的政策有关,虽然下面的地方官治可以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调整,但

经过之前栎阳的大案之后,秦鱼暂时不打算再动利息这块,若是为国家清理蠹虫还算众望所归,他要是敢对国家政策指手画脚,那可就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所以,此次官署放贷的利息,仍旧高的离谱,但秦鱼已经打定了主意,开春的时候再征发一次劳役,一边做水力基建,一边让这些日子艰难的黔首们还上此次借贷,最后,也能顺利渡过早春青黄不接的这段时间。

秦鱼几乎只出不进的为全县一万户的黔首和百姓们做好了过冬的低保,力求今年冬天,能不冻死一个人。但这样的消耗,简直是巨大到吓死人的地步。

向圭给秦鱼算了一笔账,说他只给百姓们盘炕烧炕的这一项开支,就能支持武安君发动一次战役,去攻打韩魏两国的几座城池下来。

秦鱼听了之后,大翻白眼,觉着向圭是在恐吓他,虽然他这次的支出有些大,但拿在国家战争的层面上,是不是太小儿戏了?只有这么一点子支出,够一万兵马做什么的?能支持大军行使三天的路程吗?

此时秦鱼心中尚且觉着不可能的事,等他为白起攻打韩国野王做粮草供应的时候,他才明白,军卒上战场,就是拿命去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军卒在战场上,不仅要直面敌人的刀锋,还要勒紧裤腰带,尽量不让自己感受到饥饿,让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杀敌上,然后全力获取军功和奖赏,以及,一顿饱饭。

秦鱼真正接触战争的时候,简直痛苦的想落泪,他单只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但也从未想过,是这样的残酷!

那个时候,他是有一点为今日的‘挥霍’后悔的,但,那都是几年之后的事了,如今的秦鱼,仍旧在向他的百姓们大把的撒钱撒粮撒炭火。他想的很简单,他作为栎阳县的父母官,是有义务让他治下的百姓们平安渡过冬日的严寒的。

只靠官署的存储和有资人家交上来的那点子盘炕的报酬,明显是不能支撑这样的开支的,好在,栎阳的富户几乎空了一大半,他们家中的钱财珍宝自然要运去咸阳宫的,但

栎阳作为受害方和先期的抓捕处理方,是有功劳在的,有功当赏,朝廷对栎阳的赏赐,就是可以截留一部分这些人的家产。

秦鱼截留出的这部分家产,土地是大头,然后就是粮草牲畜,至于人和珍贵的顽器礼器,则是一个也没留,全部送去了咸阳。

从经济价值上来说,人和珍宝自然是要高于土地和粮草的,但在秦鱼看来,那些人留下来就是给他添乱的,珍宝他是连看都没看一眼,就全部让蒙骜给拉走了。

从战略价值上来说,秦鱼留下的那些,才是最珍贵的。秦王也不是傻子,所以,在此次的个人赏功之中,秦鱼原本是可以晋升爵位的,但他除了一些金器钱财,只有那两匹宝马,才是秦王给他的真正赏赐。

有了这些人的庞大家产做补充,秦鱼目前,还未感受到来自钱粮上的压力。

等公务议的差不多了,司空啬夫出列,禀报道:“有从频阳、重泉、高陵三个县来的使吏来拜访大人,他们带来了县令的手书,想要派遣泥瓦匠来栎阳学习盘炕之法。”

说着,司空啬夫给秦鱼呈上了三卷竹简。

秦鱼精神一震,这个三个县,一个在栎阳的正北方,一个在黄河边上,在栎阳的东北方,最后一个,则是在栎阳的西南方,正处在栎阳和咸阳的直线连接地段中间点上。

这三个县,都是栎阳的邻居,除了频阳没有牵扯在此次栎阳大案中,重泉和高陵,都或多或少的受了一些影响。因为,重泉是偷渡的最终目的地,高陵,则曾经是高陵君的封地,高陵君封君的名号,就是从此地来的。这三个邻居,频阳可以理解,重泉和高陵此时凑上来,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