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279)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他叹道:“不过是公子鱼为了教百姓黔首们认些简单的字,学些数术,走出去不被人骗罢了,如何能与稷下学宫此等圣地相比?”

荀子颔首:“如此说来,倒与技艺相类似了。吾听闻阿岚女郎述说,似是如同

她这样的女郎,都可到学室学习吗?”

桑翁略微的有些不自在,说实话,他对外孙非得让小丫头子去学室里学习是有些不理解的,女人,能持家能做活能生儿育女就行了,如他的女儿一般,在家好好的疼爱,教她出嫁后孝顺舅姑,服侍丈夫的道理就行了,做什么要从小跟个男娃子似的学这些立身天下的本事呢?

这不是胡闹吗?!

不过,此时大儒荀子问起来,他为了能给自家外孙描补一下,不至于让人觉着太过异想天开惊世骇俗,便故作感慨道:“秦国的男人都上战场了,家里难道不是女人们在打理吗?公子鱼让女郎们都去学些秦律,都是为了能以后好好的教导自己的儿孙,不让儿孙们受骗啊。难道六国的男人和女人们不是这样的吗?”

赵国和齐国的男人不上战场的吗?上了战场,都能回家的吗?如果不能,那么他们的孩子,还不是由他们的妻子教导抚养?

他这个说法,没毛病!

对桑翁的些微不自在,还有他浮于表面的说法,荀子心中明了,心道,若是想知道这里面更多的意义,还得亲自去问公子鱼啊。!

第101章 初衷

秦鱼一直在想如何让寻常百姓接受教育的问题。

秦鱼自己办个学堂容易,无论是物资还是师资,他都能在栎阳开办一个乃至几个十几个义务小学,但是,让寻常百姓的孩子进学堂,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他,孩子们也是劳力资源,一个家庭里,大人下地干活,家中的简单家务活,都是几岁能跑能跳的孩子们在干的。

尤其是现在的栎阳乡里百姓们家家都养家禽,有的还有牛羊豕等家畜,给这些家畜喂草喂水甚至清洁畜栏就都落在了半大孩子身上,可以说,这些孩子们,是一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家务劳动组成部分。

他们在生产劳动中起到的作用,比人们想象中还要大。

秦鱼把他们都拉起来,每天什么都不干,就去学那几个字学算数,不说有没有用,只这其中耗费的时间成本,就不是他能承受的。

而且,学习这东西,真是见仁见智。有的人,天生就不适应文字学习,让他在学堂里坐一天,比让他去战场上走一圈还要难。但也有的天分奇高的孩子,经过短暂的培训和学习,就能很快的派上用场了。

秦鱼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有“天分”的孩子提前筛选出来,经过学室的秦吏系统培养之后,尽可能快的让他们投入到秦国的官僚系统中,填补乡官里吏的空缺。等到秦国攻占下六国的土地之后,这些经过秦吏官场系统培养的“青年干部”,就可以到这些地方去放光发热了。

至于全日制教育,等到哪天秦国、乃至大秦百姓们,不再饿肚子的时候再提吧。

所以,如何让百姓们主动且热衷送自家孩子上学堂,将是一个首要的难题。

但这个首要难题,在秦鱼经过这三四年间不断的努力下,基本已经解决了。秦鱼现在可以毫不谦虚的说一句,只要他站在田间地头上说一句:“你们要把自家的孩子送到栎阳接受教育啊......”

凡是听到这句话的百姓和黔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家的孩子都送到秦鱼要他们送的地方去。

至于送去之后做什么以及会不会影响他们家,才是他们送去之后要考虑和承担的事情。

秦鱼用自己的威望和信力做号召,第一个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商议出一个更切合现有实际的方法出来,让全栎阳县的孩子们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以及,从中选拔优秀者,进行下一步的培养。

为此,秦鱼特地将栎阳的基层官吏们都给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大会,说明了自己要办学堂招收适龄孩童让他们接受教化的想法。

但栎阳的官吏们对此反应平平,认为黔首们多愚昧,从他们当中挑选可造之材,那就是对牛弹琴,白耗功夫。

秦鱼听了如此打击丧气之语,很是淡定的点点头,很有些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阴阳怪气的跟他们道:“既然黔首们愚昧,想来女子当中应当有可造之材,那么就将全县的孩子,包括小男子和小女子,都让他们接受同等的教育,这样可挑选的基数多了,应该能多挑选出来一些能教导的吧?”

众啬夫们大惊,纷纷谏言:“不可!”

“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