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386)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秦鱼对自己虽然没有自负到认为他死了,天下会大乱什

么的,但是,他身边的人,一定会受到重创和影响的。

比如秦大母年纪大了,在这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秦大母要是听说他遇险,然后确定他真的死了,承受不住晕厥过去再也醒不过来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还有他的母亲和兄弟,他们会不会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谁也不会知道。

再者,秦王要是听闻他的死讯,做出什么国家性的决策出来,要是好的也就罢了,要是不好的,那秦鱼知道了怕不是会哭死。

白起就更不用说了,原本白起在历史上就将赵人杀的血流成河,白骨累累,秦鱼都敢肯定,白起要是乍然听到他的死讯,还是赵人杀死的,他不仅会继续将赵军全部坑杀,而且还会带领大军继续去围攻邯郸。只是这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秦军也不缺粮,秦王就是看在为他报仇的份上,也不会再将白起召回,让他撤军的。

这一次,赵国恐怕真的会国祚不保,就此灭国了吧?

就是最后能跟齐国一样,在其他地方再扶立新君,重建赵国,那也不是原来的赵国了。

赵国灭不灭的秦鱼不在乎,但他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因为消息不对等,让亲人好友们都受到伤害,然后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决定。

赵军,不管立场如何,品性如何,真的没有必要都被杀死的。

秦鱼让汤榆‘见机行事’,是让他在合适的时机,去劝说白起不要杀俘的。

虽然现在,秦鱼其实也不是很肯定,白起还会不会下杀俘的命令,不下最好,若是下了,这个时候,汤榆就要起他该起的作用了。

其实秦鱼自己也考虑过,自己要不要亲自到河内,甚至到白起的身边去,以防止白起最后还是要决定杀掉俘虏。

但他只是冒了这个念头之后,就立马给掐灭了。

这个想法太可笑了,他说什么白起就会听从的吗?身在局中,有时候,不是你在决定事件发展的走向,而是外界的诸多因素、事件本身决定了一个人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理性上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若白起真的是个嗜杀的屠夫,那么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就不会是战神,而是变态杀人魔了。

白起坑杀赵军是有当下的历史因素的,而且,坑杀赵军的这个决策

,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自此以后,赵国再也没有崛起,阻挠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绊脚石,就这么被搬开了。

所以,要想让白起不下“杀”的命令,直接去劝是没有用的,谁说都没有用,秦王都不会去劝,因为对局势上的判断,秦王一定是站白起这边的。

所以,秦鱼要做的,而是去修订影响人做出决策的元素,比如,他在白起还在南阳的时候,就一下子送去了几万只牛羊牲畜,毫不吝啬的向河内输送各种军备和农业物资,推着河内的百姓不停歇的搞生产,还走后门将汤榆送去河内,就是为了他能将自己的意愿和政策在河内彻底的推行开来:囤。

囤军械、囤粮草、囤人口,大量囤积一切可以应对任何战况的物资。

局势的一步步发展,证明秦鱼所作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有效的,也确实为秦军征战上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让秦军在战场上呈现出一种游刃有余好整以暇的士气来,无形中给了赵军更大的压力。

你看,就连国内将要发生粮荒,秦鱼也是第一个洞察先机,让秦王从国家层面上做好准备。而秦王甚至在这样一个面临粮荒的关头轻松征兵二十万进入上党,足够说明他心里是有底气的。

历史上秦王也是这么做的,但他的做法是赐民爵一级,在百姓的眼前吊了一块肥肉,才将年十五及以上的兵卒给征召过来的。

而现在,秦王虽然仍旧亲自到河内督战,但他并没有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要求年满十五的少年也要参军,然后“赐民爵一级”,还能一下子征召二十万大军,说明这几年百姓们日子过好了,即便一年遇到灾荒,也能有丰余渡过减产的一年,还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战场挣军功,挣荣誉,这就是秦王的底气,是秦国底子在变厚的体现,是秦鱼这么多年努力没白费的直接证明。

秦鱼这些年做的任何一件事,都给了秦王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那就是:秦国实在是太缺人口了,尤其是缺干活的人手!

采矿挖煤需要人手吧?修渠修路需要人手吧?打铁冶炼需要人手吧?

只这三样需要大量壮劳力去填的工作,就要耗费无数的民力,这些劳力从哪里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