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447)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汤榆有些不安的搓手道:“武安君喜怒不形于色,也看不出来是不是生气,就是吧,我每次见他,都心慌的厉害。”

秦鱼也不再慢悠悠赶路了,他骑上马,让汤榆安置这些离人,自己带着南孙和艾茅快速朝安阳城奔去。

离人们见秦鱼翻身上马丢下他们走了,一开始还有些躁动的,等汤榆面带微笑,跟他们解释,自己是河内的郡丞,安平君将他们交给他安置之后,人群便慢慢的平息下来,听从汤榆的安排了。

就是不听,安平君已经走了,他们也是没办法的。

秦鱼去见白起,结果在白起居住的宅子里,见到一个让他万分意外的人。

秦鱼惊讶道:“荀子,您怎么来河内了?”

荀子看着出去跑了一圈回来没有半点受到伤害的少年笑道:“老夫听闻安平君收服了四十万赵军,要大建河内的消息后,深觉奇异,便禀告秦王,来此游历了。”

秦鱼对荀子用‘惊异’二字来评价用赵军俘建设河内的举措有些赧然,他问询荀子:“您是什么时候到河内的?”

荀子笑道:“在正月的时候。”

秦鱼突然想起,正月里白起给他书信一封要他回河内,结果他在给河内的亲友挑选礼物的时候,被李牧发现身份,从而进入赵王宫。

白起当时没在信里说具体原因,现在来看,定时荀子来河内,白起才给他去信让他回来的。

秦鱼抱歉道:“武安君曾经给我送信,要我尽快回来,应该就是让我回来见荀子的,直到现在才回来见到荀子,鱼惭愧。”

荀子捋着胡须笑道:“老夫听说你被赵王请到王宫做客的时候,还曾向武安君请辞,打算去邯郸说服赵王,请他放你归秦呢,结果......”

荀子但笑不语。

荀子不继续说了,秦鱼非常想知道这个结果之后是什么,不禁催促道:“结果什么?”

荀子:“结果,武安君说:让他自己回来,他不需要人去救。”

秦鱼:......

秦鱼心道,白起这是,气的不轻啊。

荀子见秦鱼面现忐忑,笑着安慰道:“武安君一直在安阳屯兵,并没有真的不管你的。”

秦鱼皱巴着脸:“我知道,唉,武安君估计这回气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让他消气?”

荀子摇头叹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安平君,这回你可是将大家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啊。”

秦鱼也叹道:“谁能想到,李牧竟神异至此,他居然能将一个八九岁的小童和一个大变模样的少年连想到一起,他平日里都在雁门,多少年不回一次邯郸,结果我一去邯郸,他就也去了,人若是走背运,在哪里都要应下这一遭的,我总不能一直待在咸阳,哪里也不去吧?”

“你又不是将军,需要四处征战,就待在咸阳也并无不可。”

秦鱼抬眼寻着声音而去,见是白起,就打叠起乖巧的笑容来,跟白起行礼道:“见过武安君,武安君一向可好?”

白起冷哼道:“巧言令色!”!

第153章 开战(霸王票+19)

荀子的儒家学说浓缩成两个字,即是“礼治”。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义立而王”,即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天下一统。

如果孔子的儒是通过遵循“礼制”来规范君王士大夫等统治阶级的行为,从而使社会有秩序,从而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话,荀子的儒就是用礼义来制定王者之法,然后选择王者之人,来执行王者之法。

而这个“王者之人”,一般而言,就是一个国家的相国,是帮助君王治理国家百姓的人。

“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即实行中央集权,统一法制,确立一个起指导作用的政治纲领。

如果能够做到“其法治,其佐(相国)贤,其民愿,其俗美”,四者都做到上等,就可以建立统一的“王”业。

荀子虽然治儒学,但施行礼的这个过程,却处处凸显出法的作用。

可见,李斯和韩非子明明师从荀子,学的是儒,但他们却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不是没有源头的。

荀子认为,王道可以取天下,霸道,却只能强一国。而国家要想“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即完成大一统,养育人民,人人都能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普天之下都能接受、都能服从君王的统治,只能以仁义治国为主,以武力征伐为辅。

秦国打下河内,靠的是武力征伐,但若是秦国想要治理好河内,不让河内发生叛乱,百姓出逃,就只有施行仁政,让百姓都愿意在秦国的土地上生活,愿意服从秦国的统治,这就是王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