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562)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以赵人的军纪严明,秦鱼猜想,这个赵守将,他应该是知道的。明知道而不阻止,这个守将,有点意思啊。

出来的办法很多,但回去的法子,就不多了,因为,这些出来做工的赵人,等他们回去的时候,无不是大包小包人背车载的,只靠梯子和墙洞,是没法运载过去的。

于是,一年两次的长城城门开放日就有了。一个开在冬末春初的时候,进的比出的多,因为,他们在河内度过青黄不接的饥荒之后,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忙春耕了。

另一个,则是开在秋末冬初的时候,这是一次人流量最多的进出关机会。前一年的秋收结束,许多赵人青壮会趁此出关的机会,将秋收的粮食留给家中弱小,自己则是来到河内“躲冬”。在河内冬日做工,不仅包食宿,夜里还能睡热炕,白日里,还能一日三餐的给吃饱,还给发工钱,有了工钱,在河内,几乎可以买到天下所有你想买到的物品。

这一冬,没有了家中壮劳力的粮食消耗,家中妻小父母,就可以食用自家田地里收获上来的粮食,安然富足的度过冬春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

进关的,更多的是家中兄弟多的青少年,他们无拘无束,家中田地有父兄照看,他们则是趁机会出来做长工,在河内做上一整年的长工,就可以为自己挣上两三年的钱财,回到家乡,或是交给父母,请父母给自己说上一房媳妇,或者为自己购买上百十亩良田,建宅修圈,家业慢慢的也就积累起来了。

至于早在赵国失地失业的赵人,那就更好办了,都不用再回去,直接出赵长城,举家迁到洹水北岸的伯阳

、邺县、平阳一带,这里还是赵国的土地,他们也还是赵人,只是在赵长城以外的荒地上重新安家立业而已,并不算是叛国迁徙。

他们在河内挣上钱粮之后,就在洹水以北开辟土地,建设房舍,为来往于赵和河内的同胞们提供些许食宿上的方便,收取的食宿费用非常低廉,但好歹,这是一门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营生,他们虽然仍旧没有田地可以耕种,但是,他们却没有饿死,更没有被权贵收做奴隶打死。他们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有越活越富足的趋向。

巧的很,赵王出赵长城的时候,正是今年第一次开关的日期。

在此之前,赵长城守将早就将消息扩散出去,要进出关的百姓们暂时躲避,有的百姓躲避了,但有的百姓,家就安在这里,如何躲避?

于是,赵王出关之后,车马行走在宽敞毫无颠簸的道路上,放眼望去,所见之处,不是正在收割的麦谷,就是错落有秩炊烟袅袅的房舍,鸡犬相闻,稚子奔跑,老弱咸宁......

长城以外,百姓这么富足的吗?

没听说啊,每年的税收簿册上,没有这里。

赵王将这一点,记在心里。

更加让赵王惊奇的是,每一家房舍的门前,都多多少少的堆积了一些包裹推车,一家两家倒还好,但一眼过去一长溜的都是,那可就太显眼了。

赵王纳闷:“那些,都是何物?”

贴身伺候赵王的寺人踟蹰不语,其实,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些都是百姓们的包裹和货物,包裹和货物的主人,他也能猜到,肯定都躲在那些房舍中呢。

但是,他却是不敢说,也不知道怎么说。

怎么说?

说这些都是赵国的百姓在河内做工挣的?

赵王怕不是得气死。

寺人:“或许是当地百姓的风俗,辟邪用的。”

赵王虽然心中仍旧狐疑,但是,他还是知道一些十里不同俗的民情的,既然这是此地的风俗,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赵王感叹道:“寡人竟不知,洹水一带,竟是这样的富庶。”

寺人赔笑道:“富庶的是平阳君,这里的百姓,都是平阳君的家奴。”

赵王皱眉:“胡说,平阳君

封地只在平阳,还不到洹水,怎么就......”

赵王没再继续说,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平阳君他,不会私下扩展封地了吧?

赵王脸色有些挂不住了,他召自己的亲叔叔平阳君赵豹到自己车上,询问他洹水百姓的事。

赵豹很有底气,他道:“大王或许不知道,这洹水一带,原先都是荒芜多年的土地,有无地的赵人百姓愿意来此定居开垦,虽然不是在我的封地之内,但我既然知道了,就没有不帮助的道理,索性,这里的百姓都是知道感恩的,定居下来有所产之后,也会交还给平阳君府一些。其实交不交的,交多交少,与我并无差异,总归是他们的心意罢了。”

赵王听后展颜:“叔父大善,仁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