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729)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黄歇苦笑道:“是秦王下令将我软禁在此,实与安平侯无关。”

阳泉君义愤填膺:“秦王年弱,朝政全部由他把持,不是他还能是谁?”

黄歇奇怪的看了阳泉君一眼,笑道:“君就在咸阳,居然真的以为是安平侯把持朝政,乾坤独断吗?”

阳泉君怒色不减:“难道不是吗?君令有看法不成?”

黄歇摇头叹道:“若不是当局者迷,就是君等已脱离秦国朝堂中央已久,判断失误了。”

阳泉君呐呐无言,他们现在,确实是脱离秦国的朝政太久了。

黄歇另起话头询问道:“不知君特地来寻在下,所为何事?”

阳泉君苦闷道:“乃是为了我秦国商会会长待选之事,特寻君请问高见......”!

第231章 传世典籍

秦国今年的考课大赛不是一般的热闹,既是为了新王元年,也是为了秦国今年在对外征战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再加上王令特许,是以今年的考课不仅是农畜人才上进行考核,就连学宫各家和朝臣、名士们都纷纷拿出这些年来的著书成果,进献王上,与国同欢。

这日天清气朗,特别适合出游,秦鱼便应秦王政的邀请进宫去看书。

秦鱼到的时候,秦王政身边早就聚集了好多个青少年,都是与他一起学习工作的小伙伴。

秦鱼打眼一看,哟,许多他都认识,他家的几个更是都在。

见过礼之后,吴燂引着一个眉清目秀的十几l岁的少年来到他的面前。

吴燂:“君上,这就是我曾经跟您提过的萧何,他是今年秋试考进的学宫,此次随学宫先生进宫,为大王进献书典。”

吴燂介绍完之后,趋步上前行礼拜见:“学生萧何见过安平侯。”

这就是萧何?看着可真...少年啊,还是童子发呢,有十五了吗?

秦鱼笑道:“无需多礼,你小小年纪就来咸阳求学,路途遥远,亲人远隔,可有害怕?”

萧何抬眼看了秦鱼一下,心道,这安平侯果真如吴燂所说,平易近人的很,既然是闲谈,萧何便也稍稍放开了胆子,回道:“学生虽然千里求学,但在学宫有夫子照顾,在咸阳有良友相伴,今又有圣明君主在上,贤明臣子在朝,诸多名士贤人在野,百姓安居乐业,路无盗匪,野无遗弃,萧何不知为何要害怕。”

秦鱼:“好一个‘不知为何要怕’,你说的对,咸阳乃是秦国的国都,天下最安全的地方,你的确是不需要害怕的。”小孩嘴皮子很溜,马屁也拍的挺好听,秦鱼真的是不能将眼前这个名叫萧何的少年和历史上那个谨慎谋算在刘邦手下善始善终的萧何联系到一起。

秦鱼又问道:“此次你们学院进献的书册是什么?”

萧何:“《山海经》。”

秦鱼:“......走,去看看。”

应该是他知道的那个《山海经》吧?

还真是!

秦鱼早就听说《山海经》是成书于战国末期,原来真的就是这个时候。

秦鱼一边翻看这本战国版的《山海经》,一边听献书的夫子介绍。

原来,《山海经》是一宗记录九州大地山川地理民俗风物的地理历史书,是古来就有的,后人将前人之发现和著作收集起来进行编纂,才有了一个大体的成书雏形,并且直到一百多年以前都还一直在记录,一直在更新,周王室和民间一直都有藏本流传。

或许是因为九州大地上诸侯之间征伐越来越激烈,各处都陷入战乱当中,《山海经》也不再更新。

自从十来年前,秦昭襄王灭掉最后的东周之后,秦国将洛阳藏书全部运送到咸阳进行整理修补,《山海经》就是这个时候给翻出来的,整理它的史官以为这是一部奇书,便上书当时的秦昭襄王,请求广发诏书,收集民间藏本《山海经》,与周王室宫廷藏本进行映照订正,重新编纂成书。

当时的秦鱼已经被发去洞庭开荒,秦国的相邦正是蔡泽,在蔡泽的主持下第一批纸也已经造了出来,秦昭襄王一直都记得秦鱼所说的“文治”与“武功”问题,武功他已经有了,现在应该是大搞文治的时候了,便大笔一挥,下了收集天下藏书于咸阳的诏书。

秦国编纂《山海经》虽然是始于宫廷,但编纂的地点却是在渭水学宫,编纂的人也身兼数职,同时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

现秦国与民同庆,恰巧《山海经》此书在此时编纂完成,岂不是佳瑞天成?

与《山海经》一样的佳瑞还有《黄帝内经》和荀子组织整理编纂的套书儒家六经:《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

都是流传千年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宏伟巨著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