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番外(752)

作者:一口香 阅读记录

蝗虫成虫可飞跃山岭,日行三百里,所过之处寸草不留。

果然,与三川郡消息只相隔半日,河内郡、上党郡、河东郡都发来急报,发现郡内有蝗虫过境,郡守正组织黔首扑杀,但效果并不好。

再过半日,太原郡和南郡北面也收到蝗虫侵扰,太原郡郡守司马梗没靠黔首,而是直接出动军卒将小股蝗虫扑杀消灭,将蝗灾拒之郡外。

南郡那边只是按例上报,并没有受灾。按照南郡郡守的说法,小股蝗群在南下的水田受阻,落水不能起飞,被养在水田岸边的家禽——主要是鸭子和蛙类——给吃了。这里水网密布,土地湿润,与蝗虫需将卵产在干土地的条件不符,并不具备孵化虫卵的条件,是以蝗虫入南郡之境后并没有形成规模,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满朝文武大臣都聚在章台宫中静待东方消息,然后商议对策,函谷关外的那几个郡,秦国一个都不能丢,尤其是河内郡。

秦王政在大殿中央急的团团转,他这才要发兵攻打韩国——众人商议结果是先攻打秦国的拦路石韩国——就遇到蝗灾,他认为这是上天示警,警告他不能轻易动刀兵。

这是他执政以来第一个独立做的国策,居然就遇到了这样大的阻挠,这怎么能不让他焦躁不安。

这次蝗灾给他带来巨大的自我怀疑:果然还是要听叔祖的,他不应该这么草率的。

没错,秦王政从一开始就非常聪明的意识到,秦鱼并不想出兵,他只是为了支持自己才同意的。

殿中大臣们在踽踽私语,各自捉对商议此次应对蝗灾侵袭的对策。

秦鱼从外带着一队人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秦王政疾步迎了上来:“叔祖?”

秦鱼拍了拍他的手臂,让他稍安勿躁,道:“大王,该升朝了。”声音平稳,不徐不缓,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

秦王政深深吸一口气,应声转身向高台王座走去。

等秦王政在王座上做好,臣子们也列队左右,等待朝议。

秦鱼先道:“三晋蝗灾即将入秦,孤特去渭水学宫农学院请来了当代农家,细说灭蝗之法。”

朝臣们都对大殿中央那个身着粗布麻衣短褐的农家老者一礼,以示尊敬。

他们也很想知道,这蝗虫除了用细网网兜捕捉扑杀之外还能怎么大规模杀死。

他们当然不会认为安平侯大张旗鼓的亲自去请农家过来只是为了杀死一两只蝗虫,他们要做的自然是杀死全部蝗群。

短褐老者也不含糊,对君王、安平侯和朝臣们皆礼敬过后,徐徐道:“据老朽多年观察,发现蝗虫畏水、趋光。”

众朝臣点头,畏水他们理解,毕竟南郡郡守之前已经说过了,蝗虫在南郡止步,没有形成新的规模,那么趋光是什么意思?

老者继续道:“若想大规模杀灭蝗虫,老朽有三策献上。第一策,在蝗虫将过之处,在农田作物上方张覆细网,阻止蝗虫落入作物枝叶上啃食,在沟渠内灌水,再撒上粟米,诱到足够多的蝗虫后,再用泥土掩埋......”

众朝臣频频点头,认为此法可行,无论是细网还是粟米,黔首家中都有,没有的现结网也来的及,沟渠就更不用说,田亩之间怎么会少了沟渠呢?用泥土掩埋之后再清理出来就行了。

秦王政见到朝臣们满意的神色,更是身体前倾,催促道:“第二道奇策是什么?”

老者恭敬道:“老朽之第二策,乃是火攻之法。让人在夜间燃篝火,篝火四面树茅草,茅草之上撒粟米,蝗虫趋光,见到火光和粟米之后就会蜂拥而来,等引诱到足够多的蝗虫之后,点燃茅草烧之即可。”

秦王政抚掌赞道:“彩!”

秦鱼也认为此火攻之法可行,他虽然不知道蝗虫趋光是不是真的,但这样一试就能验证结果的事想来农家不会乱说的。

老者继续道:“老朽之第三策,就是发动黔首到旱地去刨捡蝗虫卵,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秦王政和一些朝臣们都疑惑了,秦王政更是出声问道:“爱卿,想来这蝗虫卵应当是细小肉眼难见的,如何在旱土之间刨捡呢?”

倒是有些朝臣却是捻须而笑,秦鱼则是若有所思。

老者没有用语言回答秦王政的疑问,而是不疾不徐从腰间悬挂的布袋中取出半个巴掌大的木盒,轻推盒盖,露出一道缝隙出来。

老者道:“老朽带了几个蝗虫卵过来,大王一观即知。”

秦王政点头,有寺人上前接过老者手中的木盒,他先打开看了一眼,见里面只有三颗他印象中的黄虫卵,便双手托着盒子奉至秦王政面前。

秦王政要伸手接过来细看,寺人提醒道:“大王,虫卵腌臜,还是奴拿着您略略看一眼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