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嫔宋氏的演艺人生(8)

作者:喵星的哈士奇 阅读记录

作者有话说:

清朝太医院隶属礼部,设正五品院使一名,正六品左右院判各1人,正八品御医15人,正八品吏目15人,正九品吏目15人,无品级的医士40人、医员30人。以前看过一些清穿作品,偶尔有把“御医”当成是皇帝御用的太医,其实是不对的。

另外,关于宫女的称呼,我在网上查到的信息是,一般称呼年轻的宫女作“姐姐”,称呼年老的宫女作“嬷嬷”。只有当宫女年龄到了,准备出宫之前,负责教导新来的宫女规矩的时候,这些宫女才会被叫做“姑姑”。所以“姑姑”的称呼内含有“教导”的意思。本文就采用这个说法。

第4章 缠枝纹

要问陈管事手下的8个绣娘,为何她偏偏选中这个不出挑的郑嬷嬷?这还要从几天前说起。

领催给管事太监们分配任务的那天,宋莹刚好路过他们谈事的房间。从几人的谈话中得知,今年将由陈管事负责永和宫诸位娘娘的夏衣缝制。

陈管事手下一共有8个绣娘。往年都是由3人做德妃的夏衣,剩余5人负责永和宫其余小主的夏衣。然则今年敏嫔刚晋位,必是要格外留出2人负责她的夏衣,剩余贵人、常在、答应小主的夏衣,只能由3人联合赶工了。

然而具体是由哪个绣娘负责哪个主子的夏衣,一般不是固定的,除非主子有格外的吩咐。

陈管事手下的绣娘都是自梳的宫女,有5人都已经收了亲传徒弟,不太可能会找陌生的小宫女打下手。

宋莹原本没想好在剩下的三位绣娘里面“主攻”哪一位,老天爷就再次帮了她一把。

就在知道此事的第二天,剩余没有收徒的三位绣娘里,除了郑嬷嬷的那两位在茅房里谈话,被她听了个正着。

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人又妒又羡的说道:“今年又是郑氏给马贵人做夏衣,我刚刚都看到布库来送料子了。她自己手慢,连累得咱俩得负责其余所有常在答应的夏衣。”

正是这句话,让宋莹锚定了郑嬷嬷。

虽说也不是不可以找那两个绣娘,但是她俩要做那么多的夏衣,自己若跟了她俩,到时候可不得忙死。

她现在不过是在演一个针线宫女,可没真打算天天泡在针线活里!

要不怎么说,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蓄谋已久呢。

这个郑嬷嬷从来不会主动挑人打下手,都是等着陈管事的分配,给谁用谁。这也让宋莹有了毛遂自荐的机会。

宋莹再次感谢原主生了这么一张脸,只要控制好表情,就会在娇憨中带着一丝可怜,最是能唤起上位者的怜惜!

这不,都不用她用力演,郑嬷嬷就心软了。

接下来的几天,郑嬷嬷就带着宋莹给马贵人缝制夏衣。

要不怎么说郑嬷嬷在这绣房里熬不出头呢,即使是在宋莹这个“半路出家”的人看来,她的绣技也实在是一般。

最致命的一点,是她掌握不好太细的绣线。她最多只敢把线劈成8股,这就导致成品的绣样颜色呆板,很多渐变色都做不出来,本来10分的配色能硬生生减到7分。

这次给马贵人做的夏衣常服一共是4套,底色分别是红、蓝、粉、白四色,每色衣服都需要大面积的刺绣。尤其是白色的那件,马贵人选定的绣样是绿色的竹叶纹。而为了整体效果,竹叶颜色就设计成了渐变色。

郑嬷嬷也知道自己的水平,因此准备把白色的那件放在最后做。

宋太太是教过宋莹渐变针法的,然而她不打算直接向郑嬷嬷展示出来。

且不说这针法复杂,郑嬷嬷一时半会儿的也学不会。单是这个时候显露出她会渐变针,只怕会让郑嬷嬷看穿自己的别有用心。

然而一点小心思都不用,也是不可能的。

在给郑嬷嬷打下手的第二天,宋莹就换了一件里衣。她给这件里衣的袖口绣了一圈缠枝纹,袖子长度比外衣袖要长一点儿。

这样在偶尔抬手间,里袖的缠枝纹就会从外衣袖口露出来。

做缠枝纹的绣线是劈成了32股,然后夹了金线——这金线还是她拜托宋老爷找人捎带给她的。

让光一晃,缠枝纹的颜色就仿佛渐变了一般。

郑嬷嬷有好几次注意到宋莹袖口的缠枝纹,但都当作没看见。宋莹也表现的很自然,并没有特意伸袖子展示,只每天兢兢业业地劈线、绕线、引线。

这天,四件常服已经做到了第三件。郑嬷嬷不经意地问:

“你里衣袖口的缠枝纹挺好看的,是用了什么针法吗?”

终于问了!

宋莹疑惑道:“就是普通的平针呀,没什么特殊的。”

郑嬷嬷直直地看向宋莹:“可是我看有点渐变的样子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