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文工团(114)

作者:天籁星璇 阅读记录

如果没有来到河洛,他跟二姐根本不会活下来,如果没有来到河洛,他就不会认识顾淮,自然也不会进入文工团遇见他的恩师。

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虽然磨难,却真正意义上救了他,成为他一生都难忘的宝贵回忆。

到了中午,火车上开始有乘务员推着餐车卖盒饭。

朱芳婕自己买了两个馒头,却给宋知时买了一份盒饭。铝制饭盒里装着二两米饭,一份肉菜和一份素菜,加起来还不到一块钱。但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还是很贵,像这样买着吃的人寥寥无几。

肉菜是红烧鸡块,素菜是洋芋擦擦,还附赠了一个酸豆角的小菜,看着挺丰盛的。

“老师,咱们一起吃吧。”说着,宋知时把鸡块夹到朱芳婕的馒头上。这时候的火车盒饭还算实诚,哪怕宋知时分了一半给朱芳婕,他碗里还有不少。

“你这孩子,你该多吃点,还有一场硬仗要打。”朱芳婕欣慰地笑了笑,却并未拒绝。

宋知时知道她说的硬仗是什么,他初来乍到肯定是要被考核的,这关系到他未来的一个月甚至以后,会被分配到哪里学习。

“我会好好跳,绝对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好好好。”

师生俩有说有笑,怀揣着对省文工团的期待,坐在一堆杂七杂八的行李中,踏上了前往省城的旅途。

经过一天的奔波,傍晚时分,两人终于到达了陕省省会——西城。

西城地处关中盆地,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自周朝开始,华夏民族的文明已在这里扎根并走向繁荣。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西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繁华富强。

如今那些帝苑宫阙早已不复存在,唯余沧桑古城的城墙诉说着那些飘渺的历史,依旧雄厚方正,巍然耸立,给人以坚固持重和凛然难犯之感。

家乡的繁华一如往昔,留给宋知时的只有恍如隔世之感。

前世他做梦都想回来,却报着巨大的期待死在了路上,死后他的魂魄虽然可以到处游走,却终究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了。

两人来不及闲逛,赶紧找起了招待所,他们必须在天黑之前安定下来。

最后朱芳婕用仅剩不多的钱开了两个房间。

等做完这一切,朱芳婕问宋知时:“饿不饿?”

“不饿。”宋知时摇了摇头,他哪里是不饿,只是太久没坐火车,头晕目眩到不想吃东西。

“怎么会不饿呢?坐了一天的火车……也不知道省城有什么好吃的,难得出来一趟。哎呀,我怎么忘了,你就是老西城人了,给我介绍一下?”朱芳婕本想逗逗宋知时,谁料却碰了壁。

宋知时苦笑,他哪会知道这些,以前宋家还在的时候,吃住都在家里,哪怕真要出去吃,去的也都是去德懋恭、同盛祥之类的饭店。如今他们囊中羞涩,却是连国营饭店都吃不起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那些盛极一时的老字号是什么光景。

朱芳婕很快意识到自己话里的失误,一脸歉意地看着宋知时。

对此宋知时都免疫了,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他虽然不饿,但是饿着老师就不好了,两人就近找了家面馆,一人要了二两面条。

不得不说,陕省不愧是面食天堂,西城的面食更是名不虚传,哪怕是特殊年代开的小店,味道也不同凡响。

宋知时吃得有滋有味的。他想,等有朝一日运动结束,自己一定要带顾淮来老家看看,来尝尝这里的面,走一走他路过的大街小巷。

第二天,朱芳婕带着宋知时步行到了省文工团。

进了文工团,宋知时就跟乡巴佬进城似的立马瞪大了双眼,原因无他,这地儿也太大了。

不是他贬低自家文工团,但是跟省文工团比起来,他们那点地方就是个麻雀。

省文工团用的是当年联大的旧址,是纯西式的建筑,红墙灰瓦,喷泉湖泊,绿意盎然,带着浓浓年代感。漫步其中好像穿越到了民国,那个时代繁华、浪漫又低调奢华,还有着一般自由民主的味道。

这里每一栋楼都对应着不同的部门,而且不同的唱法不同的舞种都有不同的练功房,还有各种乐器房,足以见得分类之专业。

最让他没想到的是,省文工团里甚至还有一个小礼堂,专门供彩排使用,里面配备了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让人羡慕不已。

朱芳婕先带宋知时去见了文工团的团长。

团长是一位年纪五十岁左右,保养得宜的老太太,她虽穿着一身军装,却并不似军人般干练,反而温雅秀美,雍容华贵,自有一副端严之致,令人肃然起敬,不敢直视。

朱芳婕跟宋知时介绍说:“这位是周雪梅团长,这位是我师姐,也是你以后的老师赵殊韵。”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