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文工团(88)

作者:天籁星璇 阅读记录

李逢春没想到领导对宋知时的评价这么高,激动地都快窒息了,连连点头答应:“一定一定。”

贺书记和刘局长都是大忙人,能百忙之中抽空看表演又接见众人,已经是非常难得了,然后就得回去上班了,对剩下的人也是礼貌握手就算结束了。

从头到尾崔大副叔侄别说插话了,领导们甚至连他们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叔侄俩气得半死,却只能把这笔账暗暗算在宋知时头上。

宋知时却无所谓了,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要闯,崔大副叔侄迟早是他的手下败将,他还需要在意他们的感受吗?

晚上,市政府这边又加演了一场,一天下来,宋知时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好在李逢春也算体谅他,后面几天都是给普通工人农民表演节目,现场设施也不允许吹奏口琴了,就给他免了。

文工团在市里各单位、工厂、学校轮流表演了三天,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豪不夸张地讲,这是文工团成立以来造成影响最大的一次。

第四天开始,文工团就要进入各公社村里进行演出,所有人都准备好了这场硬仗,片刻不敢休息就收拾好了全部行李。

原定是只去万人以上的公社,但是刘局长听说这件事以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觉得很多村里的老人可能一辈子都去过城里,既然是下乡表演,就应该走进基层,越远越好,越深入越好。

宋知时他们要去的第一个公社离县城不远,那时候还可以乘大巴,辗转几个公社以后,他们发现不行了。

有些村子的路,别说通大巴了,就是牛车都进不去,车上有不少贵重的乐器和道具,要是磕坏了连修的地方都找不到。

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只能靠人工徒手背着行李和道具进村。

就这样,为期五天的巡回演出,硬生生地延长到了十天,就是这样还有很多村庄是看不见表演的。

李逢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到一个村庄都会找当地的村干部帮忙去附近的村子宣传,着重强调是文工团下乡演出,是免费的,欢迎大家都来看。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现在文工团只要到一个地方,村民们一听说文工团来表演的,就全围了过来。

村子里没有礼堂,自然也没有舞台,没有彩排,直接上场。

村民们自己搬着小板凳坐在空地前,而演员们就在空地上表演,看不出一点劳累,全都是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演出。

一场表演下来,跳舞唱歌的人是酣畅淋漓,看表演的观众是热血沸腾。

一帮孩子们成群结伴,仿佛过年似的在文工团众人身边打转。

宋知时自从接触了几个外甥,对小孩子的宽容度到达了极点,他从随身行李里拿出一些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送给他们,引得孩子们哇哇大叫。

其中一个脏兮兮的小女孩吮着手指走到了宋知时面前,他还以为小姑娘没拿到糖,正准备再分一波。

她却问了一个让大家都十分惊讶的问题。

“哥哥姐姐们,你们还会再来吗?”

宋知时被问住了,他也不知道,这个村是前所未有的穷,甚至比凌家村还要穷还要偏,他们是不小心走错了路才到这里的。

听说他们是文工团来的,村长立刻拿出了仅有的食物招待众人,被李逢春拒绝了。

随后大家就商量着就地演出,反正无论去哪里都是演出,如果能给这群年幼的孩子留下一点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也是一桩好事。

宋知时说服了李逢春在这里留下,并且对节目进行了整改,重新加入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独唱合唱,他自己包揽了口琴演奏手风琴演奏和唱歌,取消了芭蕾舞。

崔鹏多了几个节目自然不乐意,宋知时顺理成章地让褚旭英等新人多了露脸的机会。所有人都很感激宋知时,她们可以上台了,哪怕这里没有舞台,只要有观众,这里就是她们的舞台。

宋知时坦诚道:“我也不知道,你喜欢听哥哥唱歌还是跳舞?”

“都喜欢。”

“好孩子。如果你想学跳舞,你可以去商阳县文工团找哥哥,哥哥可以教你。”宋知时许下一个承诺。

招收舞蹈练习生,这个问题宋知时想过几次,朱芳婕为什么无人可用,为什么杨慧琴可以在舞蹈队一手遮天,都是因为教育资源限制的缘故。

如果团里可以在各乡镇招生5岁至8岁的种子选手进行培养,那文工团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虽然这还只是他一个人的设想,但是有了想法才有实施的动力。

临近中午,李逢春下令在这个村里吃过饭再走。她们都不是干部,不能去老乡家派饭,只能各自掏出干粮,就着水直接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