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第一佞臣(187)

作者:杰歌 阅读记录

凭什么别人家都是婆婆顶事儿,儿媳妇要到婆婆这来立规矩,被婆婆死死拿捏,得到了她这她就得好言好语地哄着儿媳妇?

纵然阙夫人心有不甘,但在丈夫和儿子面前还是对谢元柔十分和善,只是背地里总找谢元柔的麻烦。

谢元柔现在忙着笼络丈夫和公爹,对阙夫人的那些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等她彻底在阙府站稳脚跟,便是阙夫人真正开始倒霉的时候!

从新的治灾方案开始实行之后,蝗灾的确一步步得到了控制。

韩峦的方法见效很快,而为了配合逐渐变化改善的情况,韩峦还拟出了更多的条陈,几乎是没两天就能出个治灾的新花样,让蝗灾的治理进度堪称一日千里!

两州一都受灾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有了保障,大家都有事情做,有钱赚,有粮食吃,解决了生计问题,自然也就不会闹事。

即便有些别有用心之人想要趁着蝗灾搞事,但没有绝大部分民众的配合支持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来。

终于到了七月初,蝗灾已经基本消除,两州一都也开始了灾后的各种安顿事宜。

这些在韩峦整理的资料之中也都已经有详细的条陈安排,地方官府只要按照现成的方针政策实施即可,着实给他们省了不少事。

韩峦的名字很快响彻大江南北,感激他的不光是两州一都的官员和百姓,整个大瑾国的老百姓都高兴朝廷中能有这样的人才。以后再发生蝗灾就可以按照这一套方法来执行,也就不用担心再像从前那样,一旦发生蝗灾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灭顶的灾难!对于地方官府来说就是被罢官的前奏!

韩峦注定将名留青史!

另外韩峦还提出了一系列对蝗灾防患于未然的政策,并提出设置“捕蝗吏”这一官职,来管控全国的蝗虫防范和治理工作。将防范蝗虫也作为朝廷的一向重要举措来对待。

惠承帝一口气都答应了!他现在看韩峦就像在看一个香饽饽!本来基本都要持续一个季的蝗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控制住了,钱财人力的花费还比从前治理蝗灾的时候都少,惠承帝甚至觉得之前派去治理蝗灾的官员都是吃屎的!

这么一个人才怎么就被埋没了那么久?要不是有宣景的推荐,恐怕到现在他还在为蝗灾而发愁掉头发!

惠承帝甚至想着这一次成功地治理蝗灾会被记入史册,而自己也算是知人善任,这下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

惠承帝简直爱死了韩峦,自然同意韩峦的所有提议,同时不但赏了大笔钱财,还给韩峦一下升迁到了从四品,并从大理寺调至工部。等年底考核定品时这一次蝗灾的成功治理也会是韩峦政绩上一笔靓丽的色彩,来年升官那也是妥妥当当的!

这时候惠承帝也不禁感慨殷九思好眼光啊!本以为殷九思会想嫁给韩峦主要是因为猎场之上得韩峦相助,有点以身相许的意思,但身份上还是差距太大了些。

可现在不一样了,惠承帝只觉得殷九思慧眼识珠,在韩峦还只是个小小的大理寺评事时就已经看出了人家的潜力!又或者本没看出来,真只是以身相许报答恩情,那也是殷九思好运气,这样都能碰到一个有本事的!

这么想来,在跟阙家那小子解除婚约之后,殷九思好像都时来运转了,看来这两人果然八字不合。

阙献在得了正六品的官职之后原本还很高兴自己唯一不如那个韩峦的地方都已经追平了,就等着看殷九思后悔不跌的模样!

可他万万没想到朝廷新颁发的一系列治灾政策都是韩峦拟定的,而且还出其有效!现在蝗灾治理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韩峦竟然凭此一跃升到从四品,结结实实压在他的头上!

才持续了不久的升官的喜悦荡然无存,阙献又是整日一副谁都欠了他八百万的模样。

这一回就是谢元柔都没有那个心情继续安慰阙献。

当初看阙献能跟韩峦平级之时,谢元柔的心中也有一些隐秘的高兴,似乎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没错,是,她是在证明给自己看,她接受不了自己可能选错的事实。

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传来韩峦高升的消息。

韩峦才多大,这就已经是从四品,都快赶上谢恒那个妖孽了!

就算当初的六品是陛下看在救兰心县主有功的份上给韩峦升的,但这一次大升迁靠的却是韩峦自己的本事。即便没有救下兰心县主,韩峦也会因为这一次的事而平步青云!

如果当初婚约没有作废,那么嫁给韩峦的就是自己!

被那个鲜衣怒马的新郎官接亲的是自己,如今与夫君共享荣耀美名的是自己!她不需要费心为夫君前程谋划,只需安安静静待在家中,操持着当家主母的事宜,她的夫君便会将浓烈的爱意和光明的前途捧到她的面前!

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祥之人

谢元柔闭了下眼,警告自己不可再想,这种事情就是越想越悔。她现在已经是正经的阙家少夫人,这已经是她几番谋划的结果,没什么好不满意的,而且她也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

蝗灾已经逐渐过去,生活开始逐渐平稳的百姓们则开始有精力思考为何会发生蝗灾。

古时候的人还是迷信居多,对于那些造成蝗灾的客观条件常常视而不见,多数时候反而会归结为鬼神之力。历史上就是一些颇有声望的学问大儒也会将蝗灾归结为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或者惩罚,甚至认为蝗虫是“神虫”,是带着上天降罚的旨意来的,不能伤害消灭。

虽然到了大瑾国已经没有这种“神虫”的理论,但百姓们还是难免往怪力乱神去想,毕竟淮都一向太平,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事。

于是百姓们想到,这蝗灾可不就是在三皇子巡视淮都之后没几天就爆发了吗?所以这问题还是出在三皇子身上吧?三皇子该不会是个不祥之人,所以第一次来淮都巡视就把蝗灾给带来了。往年其他官员巡视,别说蝗灾,就是一个蝗虫都看不见,怎么就偏偏三皇子来了就出事了?

类似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有关于“三皇子是灾星,身负厄运”的说法便逐渐流传开。

一开始只是在淮都小范围地流传,后来拓展到两州一都都是这样的传言,再之后传言喧嚣至上直逼京城!

到传到惠承帝和三皇子耳中的时候,就连大街小巷的孩童都会唱两句有关三皇子是灾星的歌谣。

也无怪传言这样快,两州一都的百姓们被这次蝗灾害得实在苦不堪言。

虽然有韩峦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时起到了作用,但之前造成的损失还是不小,大多数老百姓都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就算淮都百姓的生活质量比较好,那也就是吃穿不用发愁,手头还算宽裕,每年都能有存粮,可也算不得大户,比不得那些富商官员。老百姓经历一次蝗灾那就是伤筋动骨的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尤其是晋州和蕲州,这两年干旱,本来就需要淮都接济,现在又闹了蝗灾,若不是朝廷的安抚及时,有多少百姓就要活活饿死,稍微还有点力气的年轻人都要落草为寇了。现在是还没有进行具体统计,不然就会发现死在这场灾情中的百姓已经不算个小数目。

所以这两州一都的百姓对三皇子可谓十分痛恨,哪怕是迁怒,也觉得如果不是三皇子来巡视,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特别是三皇子刚到淮都那两日,百姓们可是亲眼瞧见那些富商还有官员抬着箱子去驿馆拜访三皇子,这都不用说,箱子里面放着的肯定是金银珠宝各种孝敬!对比受灾中的两州一都的惨状,再想到那些富商官员给三皇子送的一箱一箱的金银财帛,而蝗灾发生之后三皇子不但没有第一时间有效处理,甚至还想隐瞒上报,百姓们焉能不恨?

两州一都的民怨几乎成鼎沸之势,不然京城那边也不会这么快知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