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第一佞臣(342)

作者:杰歌 阅读记录

谢恒看着这份资料,觉得大面上没什么问题。孙开胜的情况在惠承帝时期不算个例,甚至在惠承帝之前就有这种情况,大瑾国的腐败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积毒已深。

在武德帝上位之后虽有所好转,但因为武德帝还是很想维持朝局的“稳定”,所以在处理这方面事务上的力度不算大,拔出了几个面上的毒瘤,还有更深处的没有动。

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谢恒认为只有等侯爷登基之后才能实现。

至于孙茹心,小可怜一个,母亲死的早,爹爹不疼爱,但比起这个世上的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她已经算是不错的,至少生活上孙开胜并没有苛待他,吃穿用度不曾委屈,也请了女先生教导,还学了些许才艺。

资料上有些小细节比较模糊,但这是正常现象,哪怕他们收集情报的手段再厉害,也不可能将孙家所有人经历的大大小小所有事都调查得清清楚楚。

所以就目前来看,资料没有问题。

可问题就出在没有问题。

如果资料上的内容都是真的,他跟孙茹心就的确没有交集,那孙茹心对他的恨意又是从哪里来?真要相信是他看错了不成?

另外还有一点小问题。

孙茹心容貌佼佼,在一众被待选侍女中非常惹眼出众。宣震和宣旭选择收买秀女也的确都没有放过孙茹心。

但为何孙茹心会选择宣震?

宣旭有手段,又惯会笼络人心,要是他的人没接触过孙茹心也就罢了,明明接触了,又怎么会让宣震得逞?

不是说宣震就一定会输给宣旭,秀女会被收买,除了自身身份不够被对方威慑之外,那自然看得就是利益。

宣震和宣旭的人接触的秀女不只孙茹心一个,开出什么条件也很好调查,明明宣震给出的条件不如宣旭优渥,而且宣震那一方的态度有些高高在上的,这点从两人接触的所有秀女中除了孙茹心之外其他人都选了宣旭就能看出来。

问题就是为何孙茹心会成为这个例外。

还有一点,宣震是怎么知道栀子花的事儿的。

谢恒也调查了孙茹心会当选的原因,根据谢斌从通辽那知道的,孙茹心能当选的关键应该就在于当天头上戴的栀子花。

经过调查谢恒才知晓,原来厉王还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妹妹。兄妹相差三岁,自小感情就非常好。然而厉王在十三岁那年不幸意外掉入水中。厉王不会游泳,是被小三岁的妹妹给救了上来。但可惜拼命将厉王推上岸的小公主最后实在没了力气,香消玉殒了。

那位小公主最喜欢的花就是栀子花。

疼爱的妹妹为救自己而死,厉王心中十分悲痛,对待栀子花也就有了特别的感情。

这件事因为是发生在厉王年幼的时候,知道的人很少很少,最起码宣震不应该知道。

谢恒头疼地捏了捏眉心,总觉得还有些事情是他没有查到的。

拿着资料,谢恒去找宣景,想跟宣景一块研究研究,过去时正好看到宣景要出门,还是一身束腰劲装。平日里不上朝时将军也习惯套一件外衫,这一次却没有。

“将军有事要出去?去军营?”

宣景摇头:“去找你。”

谢恒:“啊?找我什么事?”

宣景:“我要去一趟橙子园,你要不要跟我一起?”

“好啊!”谢恒毫不犹疑地答应,之后才问道,“去橙子园做什么?”

现在的橙子园今非昔比,生意好得不得了。以前生意还算可以,但是自从武德帝带着满朝大臣去过橙子园之后,那里一下子就火了,按照现代情况来说也是网红打卡的圣地。

橙子根本不愁卖,只愁不购卖。甚至一半橙子都不需要他们去摘,好多人都自发上山,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家都来体验一番自己动手摘橙子的乐趣。

再说就连陛下都来去新手摘橙子了,他们自然可以效仿,摘橙子的时候还总想着不知道自己现在摘的这棵树是不是陛下或者哪位权臣摘过的。

宣景:“我打算请先生到橙子园教书,先要盖出学堂。今日动工,我去看看。”

谢恒点头,“是个好想法,不管什么时候多读书学**不会错。”

宣景:“那些退下来的兵有学识的不多,少数识得一些字,大多数目不识丁,还有他们的家眷。家里妻子也可以读书识字,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可以教一教,稍微大些便能送去学堂。”

橙子园毕竟在郊外那么远的地方,那附近根本没有私塾之类的,即便现在橙子园生意好赚的钱多,但要是让孩子们去到最近的私塾也要走上许久,很不方便,如此的确不如就在村里盖好学堂,这样不仅孩子们能学习,大人们也能跟着脱离文盲。

谢恒想着反正孙茹心的事也不着急,就跟宣景一起去橙子园,等回来之后再说。

到了橙子园,请来的工人已经开始动工。

村长张柏看见谢恒和宣景过来立即迎了上去。

“侯爷还请了工人过来,多费钱,这么点活儿我们自己就能干了!”

谢恒笑起来:“你们是木匠还是泥瓦匠?造过几把椅子盖过多少房子?手艺有人家好吗?刮风下雨能不能挡得住?这要是正上着课屋顶被吹跑了,你们还得追屋顶去。”

张柏被谢恒的话逗笑,也不再推辞宣景的安排。

盖房子所需的材料都已经到位,工人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谢恒和宣景也都帮着搭把手,做点能做的事。

学习的书本都已经送了过来,谢恒在边上清点书本,时不时地给围观的孩子们讲讲书本上的内容。

大家听说谢恒是探花郎,那叫一百一千个佩服。

出来当兵的除了被应召入伍的之外,很多人都是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子。家里穷的读不了书也就罢了,稍微有那么点条件能读书的,也有许多人就是学不下去,也就更加佩服那些能读书读出来的。

尽管文官武将不和是大瑾国的常态,但其实武将们最初对那些能出口成章的文人也抱有敬意,只是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这些敬意和好感被部分文官的所作所为消磨殆尽。

围在谢恒身边的大都是七八岁的孩子,只有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时候,手里拿着看不懂的书本问谢恒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字怎么念?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一段讲得是什么……

比起都是文字的书,带插画的明显更得小孩子们喜欢。

谢恒想着回头自己可以让洛非白找渠道以最便宜的价格多买一些书,由浅到深,不能上来就是特别深奥的,从浅显易懂的入手才不会打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调动学习兴趣。

宣景在帮着做体力活,搬搬石头、扛扛木头什么的。袖子挽到了小臂上头,露出结实的肌肉,汗珠顺着并不夸张却线条优美的肌肉纹理往下流淌,看得谢恒口干舌燥,好想去摸一摸、亲一亲。

到临近中午,村里的女人们做好了饭菜带过来。饭菜按照荤素搭配装在大碗里送到每一个人手上。

一个年轻的姑娘端着满满一大碗饭菜送到宣景跟前,红着脸:“侯爷,先吃饭吧!”

宣景接过来,“多谢。”

姑娘笑了笑,抬手将鬓边一缕发丝别到耳后。

“我只识得几个字,都是我爹教的,他也就会那几个字。现在村子里有了学堂,我也能跟着学习了,多谢将军。”

宣景:“有那个心就好好学习,不要信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多读点书,将来受用不尽。”

“侯爷说的极是。”姑娘有些扭捏,好半天才拿出一张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这、这些都是我写的,我认识的字都写在上面,能不能请侯爷帮我看看写得好不好?”

宣景没多想,接过来看了起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