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真少爷科举升官日常(290)

作者:折秋簪花 阅读记录

老者看着将领,嗫喏了两下,想要说什么,但随后一个老妇人就从后面赶了过来,拉住老者的衣裳:

“老头子,你还真跑过来了!快跟我归家!军爷,我家老头子这里傻了,他说什么你就当没听到!”

将士有些不解,那老者看了一眼老妇人,小声道:

“我,我不傻。”

“闭嘴!说你傻了你还当自己聪明是吧?往回走!少给人家添麻烦!”

老者却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任由老妇人踢拉硬拽,将士连忙上去劝道:

“婆婆,婆婆,您别生气了,有什么话您慢慢说就是了,要是有我们能帮上忙的,您只管说!”

而也就是将士这句话一出,老妇人眼泪一下子溢了出来:

“你看看,你自己看看,这么好的孩子,没有他们我们能不能活着还不知道,你怎么能,怎么能……”

老者沉默着,随后缓缓道:

“我,我不说了,咱回,咱回家。”

随后,二人便相携着离去,将士看着两位老人家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随后将这事儿报于武安侯。

武安侯遂命人前去探查,这才知道,原来在前日的夜里,因为风雪过大的原因,导致玉郡一部分靠山百姓的房屋被滑落的积雪压垮。

虽然百姓们众志成城,将被压百姓救了出来,可是玉郡百姓的粮食本就不充足,这些受伤的百姓现在正面临无粮可吃,无房可住的境地。

而那两位老人家,则是因为外嫁的女儿遭受了这场劫难,被夫家直接送了回来,不得不来军中看看能不能将借出的粮食讨要一些,度过危机。

武安侯得知这件事后,第一时间便让主计将军中的余粮从上到下统计了一遍。

“现在,所有粮食都在这里,因为一部分做成干粮,让兄弟们带着赶路了。是以剩下的这些足够将士们撑三日……”

这个撑,指的是汤泡饭,汤多饭少的度过这五日。

而根据武安侯的人调查得来的信息,本次受灾百姓已逾千人。

等到当日下午的时候,玉郡太守来信,询问武安侯可否还一批粮食,让百姓度过难关。

玉郡,是宁州当初捐粮捐的最多的一个郡。

而且玉郡本就是最受越军所害的一个郡,每年产出的粮食除去税收,也不过堪堪果腹。

之前捐粮,更是百姓们在心里算了又算,除了留下足够自己活下去的粮食外,都一股脑的捐给卫家军。

他们清楚的知道,若无卫家军,则无万家人。

一边是粮食紧缺的大军,一边是有相助之情的百姓,武安侯愁眉不解,迟迟无法决定。

而之后,玉郡太守也觉得自己这个请求有些过分,毕竟卫家军有没有粮,他太清楚了。

于是,他又再度来信,告知武安侯不必理会上一封信件。

可武安侯却知道,能让太守如此,也是玉郡到了极限。

“徐小郎,依你之见,粮食还有多久可以运到?”

“最多五日。”

徐瑾瑜在心里估算了一下时间,如是说道。

武安侯深深的看了徐瑾瑜一眼,道:

“好!来人,先运三千斤粮食给受灾百姓送去,告诉玉郡太守,卫家军不会让任何一个百姓饿死!从今日起,卫家军全军一日两餐!”

再难撑,也要撑到粮食送到。

只不过,这一次和他们一起撑的,还有一群可怜的受灾百姓。

第145章

一连十年, 玉郡还是头一次下这么大的雪,玉郡太守刘清远看着漫天的风雪,还是毅然决然的撑着伞走进了大雪之中。

“大人, 大人您要去哪儿?”

“我去看看受灾的百姓,再看……能不能厚颜借到些粮食。”

刘清远都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有多么的飘忽,三个多月前,卫家军的借粮已经几乎掏空了宁州七郡的家底。

现在能不能借到粮,他再清楚不过了。

可是,他亦无法坐视着千名,乃至更多的百姓冻死, 饿死。

“你让夫人看看家里的米仓还有多少米, 一并给本官送到灾区来。”

“大人!府上哪里还有米?才入冬的时候, 您遇到城西的那对孤苦无依的婆孙, 让夫人送了粮过去;一个月前,巷子里的几个孤寡老人没有吃的, 您又让送了粮过去;十几天前……

您府上的米缸又不是那话本子里的聚宝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府上的米缸早就空了, 是夫人一直靠着夏秋时晒的野菜才勉强过活啊!”

侍从这番话说完, 刘清远的身影却已经没入了风雪之中:

“既然如此,那便让夫人先顾好家里,我再看看能不能想到什么办法。”

玉郡不比他处, 若是粮食紧缺了, 还能找富户周转一二, 作为宁州最边的郡,大盛的屏障, 富户们早就在战火纷飞时拖家带口,远走高飞了。

而今留下来的,都是一些无法离开的穷苦百姓。

刘清远何尝不清楚这个现状,但他还是想要争一争。

刘清远去的头一个地方是灾区的救济棚,用油布和衰草等搭起来的简陋棚屋,勉强可以遮风避雨。

这些百姓都是在睡梦中遭了灾,但幸运的是,没有死亡的人数,只是大多百姓没来得及反应,被压断的骨头。

是以,刘清远还没有走到救济棚,老远就听到一阵阵□□声,是人们因为痛苦无法掩饰的,微弱的□□。

只不过,这些声音汇聚起来,是那样的震耳欲聋。

这些受灾百姓,本应好好养着的。

刘清远眉头紧皱,随后去了灶房,灶房的搭建便更加简陋了,周围连挡风的围挡都未搭建。

这会儿几个精神状态不错的妇人正围着灶台忙碌,看到刘清远,她们不由眼睛一亮:

“刘大人,可是咱们的粮食有着落了?”

刘清远心中苦涩,但还是强笑道:

“快了快了,今个给灾民吃什么?”

“熬的百家饭,您尝尝看?”

刘清远说着揭开的锅盖看了一眼,里头红豆、绿豆、糙米、高粱、甚至还有窝头煮成一锅粘糊糊的粥,其颜色呈褐色,若不是散发着食物的香味,只怕让人都要升不起一丝食欲。

“呀,忘了加水了。”

随后,几个妇人忙碌的给几口锅里加满了水,一下子稠粥变稀汤。

“这些都是大家伙从牙缝里省出来给咱们的,虽然瞅着不咋样,可能饱肚子哩。”

刘清远一时没有说话,妇人有些拘束的搓着手解释着,刘清远仿佛被热气熏到了眼睛,他抬袖拭了拭眼角:

“守望相助,大家都是好样的!咱们一定可以度过这次险境!这一次,百姓们捐出来的粮食,够灾民吃多久?”

“也就今天一天,这还得咱们一直兑水哩。”

“好,好,好,本官知道了,本官去想办法。”

刘清远随后又撑着伞离开了,枯黄的油纸伞下,那清瘦的身影被狂风吹的一个趔趄。

“……哎,都到饭点儿,刘大人怎么没吃饭就走了?”

……

刘清远斟酌再三,回去后让侍从套好了车:

“去斜柳郡。”

他与斜柳郡的太守乃是同年,当初在京中时也有几分薄情,且斜柳郡的情况比玉郡更好一些。

一个时辰后,至斜柳郡太守府。

刘清远表明来意后,门子不敢耽搁,立即请刘清远去花厅等候。

茶壶里的水换了又换,刘清远等到太阳西斜,也未等到一点消息。

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一个侍从小跑着过来:

“刘大人,您还在这儿啊!我们大人说了,若是您要借粮,便莫开尊口了。

咱们斜柳郡早在三月前就已经把底子掏干净了,是一点儿多的也没有。”

“好,我……知了。”

刘清远已经无瑕顾及为何耽搁了这么久,才给他这么一个答复。

此刻,刘清远也已经饥肠辘辘,可是因为喝了太多的水,一起身,胃袋里咣当作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