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科举日常(133)

作者:小飞鸣 阅读记录

“你不懂,”江守徽目光灼灼地看向他,道:“我问你,你可知我意?”

不知是不是喝了酒的缘故,江守徽的声音和平时不太一样,宋知意听来,只觉得那一字一句如同宋知连连点头道:“我知,我知,你想看灯,我这就去吧窗户打开。”

“你不知。”江守徽只撇下这三个字,松开了宋知意的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闷闷坐下了,似乎有些失落的样子。而宋知意看着自己方才被握住的那只手,刚才的余热还留在上面。他深吸了几口气,试图让自己恢复平常的样子。

可他的目光还是忍不住向江守徽看去,江守徽静静的依靠在椅子上,双目紧闭,像是睡着了。他瓷白的面庞在昏黄的烛火中犹如无暇的珍珠一般,因着醉酒,他几绺碎发捶在了他雪白的脖颈见。

宋知意盯了半晌,突然拍了自己一巴掌。他觉着自己可能是病了,又或是这屋内的炉子烧得太旺,因为他明明没喝酒,却头脑晕晕,想了些许多不该想的事情。

宋知意冷静下来后,便起身将江守徽背在了背上,送江守徽回了他租赁的小院中。

……

上元节过完后,官员的假期结束,国子监也开始上课了。在春闱之前,宋知意和江守徽见的寥寥数面中,二人都很是默契地没有提到这夜的事。

会试同乡试一样,也是分三场九日举行,分别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这三日。考试内容也与乡试大同小异,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这三场考试理应并无轩轾,可在判卷时,考官往往更注重考生再首场的时文写作,以时文优劣取士。这样造成了考生专攻首场考试,而不重视第二三场考试的风气。

对于宋知意来说,第一场的时文对他来说已经是得心应手了。他去南疆历练游学,是为了将二三场的内容写的更好。而老师李祯在宋知意准备春闱时也提醒他,这次考试要额外注重第三场边事时务策的考察。因为这次南疆平定潘氏作乱一事,陛下很重视,京城中也掀起了一阵竞谈边事的风气,在时务策中,很有可能就此进行考量,也是为了看考生是不是平时只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过宋知意作为南疆平乱一事的亲历者,李祯倒并不担心他写不好这方面的问题,只是让宋知意将大周其他边境的事务都一一研究一遍。这对宋知意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上一世就已经积累了不少研究对外问题的经验,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这里也是信手拈来。江守徽也将自己前年考试用的学习书本给宋知意送来,上头都是认真细致的批注,让人一读便懂。

除却学习方面的准备,食物被衾之类的也需用心备下。因为这春闱是在二月里头,正是倒春寒的时候,考生们却只能穿薄薄一件襕衫,在不能遮风避雨的号房里写作。且它不似乡试,需得在考场里足足待够九天九夜。夜见的保暖就更得注意。

周姨娘一早就为宋知意准备了这些物什,除却一张厚厚的被衾外,还新纳了一双棉鞋,里衣也用厚实的布料坐了。至于吃食,就不能像上回乡试那般精细了,春闱里,考生写作答题需花费大量时间,只能准备些能随吃随拿的食物。

好在京城二月里头的天虽冷,倒也干燥,不怎么下雨,吃食放上几天也不会坏。宋楚兰在南疆,知道宋知意要参加春闱,早早就寄了些可提气提神的药茶来,除了药茶,还有一大包灯盏花,这花能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是响水村的村民听说宋知意要参加考试,特意交给宋楚兰让她寄的。纪文清更是出手阔绰,从段家挑了些上好的人参给宋知意,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东西,周姨娘也都细细整理好,放在宋知意的行囊中了。

二月初九这日凌晨,宋知意便背着行囊赴贡院了。科举一路考过来,他也参加了大大小小好几场考试了,这次考试,他心态很轻松平和,唯一担心的,就是考场太冷可能会风寒。

天还未亮,贡院外已经有不少考生再排队验身了。衙差们举着火把,一个个将验身后的考生放进去。走至贡院正院唱名后,考生便可去寻自己的号房了。

宋知意还算幸运,因为前阵子的火灾,陛下命人将被烧毁的号房重建,其余的也重新修葺了一番,号房的比上回他来参加乡试的时要好上许多了,起码整洁干净,不用太多打扫。

宋知意将自己的物件整理拜访好后,裹着背衾闭目养神了一会儿。直至天亮,贡院内响起了锣鼓声,而举着第一场考试考牌的巡考官,也往考生们的号房这边走来。

--------------------

第116章 会试

==============

最先来的是三道四书题,其一为:君子不器,成己达人。其二为:絜矩之道。其三为: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这三道题在四书中均有出处,并不难,但每题限三百字,要在这短短几百字内得到考官青睐,就需得在文风和思想上面下功夫。在时文方面,考官会从大致五个方面来评判考生的文章,一是理趣,二是气格,三是词采,四是风度,五是音律。正所谓理趣欲其精深明旨,气格欲其官样昌大,考官喜欢的是淳朴典雅,浮华少,格局大的文章。[1]

第一道题“君子不器,成己达人”是有《论语》和《中庸》中的句子拼接而成。[2] “君子不器”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只专攻一技一艺不能被称之为君子,君子在上位能致民安居乐业,在下位能守道修身齐家。后半句“成己达人”的成己出自《中庸》,达人语出《论语》,这半句也应了《论语》中的那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一题描述的是君子品性,后半句的成己达人限定了君子不器的范围。宋知意略一思忖,心里头有了大概的想法。君子成己达人,以自身之能帮助身边之人立身立德,也让自己的周身环境变得更好,而国家治理也是一样的道理。

宋知意这么想着,在草稿上写下:欲立己先立人,欲兴国先友邻。以此句破题理论,符合考官官样昌大的判卷要求。国家与邻邦的交往也可以不止与战争,两两相侵,是损人不利己,睦邻友好,互惠互利,才能共同发展,这也与君子的品格相契合。宋知意按照这个思路,再辅以实例,很快就完成了这一篇文章的写作。

第二题“絜矩之道”,这一词出自《大学》,即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所谓平天下在治国者,上老老而民与孝;上长长而民与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大学》中絜矩之道的提出在平治天下方面具有着重要意义。[3] 而朱子在批絜矩一词时,多将它当做为“均平”的别称。 [4]能联想到此,答这道题便也简单了。

宋知意斟酌词句后,提笔写下:天之制器度之以矩,君子处物度之以心。 [5]君子在待人接物时,内心都要有一把衡量的尺度,不偏不倚,践行均平之道。这样破题,不仅文辞对仗,还能合精深明旨之标准。

第三题“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出自《孟子》。[6] 在原文中,孟子是听到了一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样的儿歌,故而发出感慨“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第三题的题目就是截取自这一段。大意是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而水浊可以洗脚,孟子听了,认为国家一定先是有自己招来攻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攻伐它。这题与前两题相较更为简单,宋知意很快就想出了破题之法。

写完这三道题的草稿后已是午时了,饶是正午时分,贡院里还是寒风瑟瑟。阳光看着是晴好,可洒下来的那么一点温暖都被这穿堂的北风尽数刮走。这小小号房也不是封闭的,更是让考生叫苦不迭。宋知意也不例外,他放下笔时,已觉得双手僵硬不可屈伸,在小烤炉子上方放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可他也不敢多休息,毕竟现在虽是开春了,但每日白昼的时间到底到底也比不得夏日那么长,可答题的时间也有限。夜里虽然可以点烛火书写,但宋知意听江守徽说夜里头风更大,烛火明明灭灭看不清,有时甚至会熄灭,反倒是容易写出错处来。倒不如早点歇息,养足精神,第二日天一亮再开始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