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这都是命啊(38)

作者:夕拾满叶秋 阅读记录

两人分头打探,每天晚上在杜笑笑家聚齐交换消息,大抵忙碌了半个月,才把这镇上的几所书院的事情打听的差不多。

镇东头的白马书院,是镇子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家书院,书院的先生是姓秦的两父子,两人都是秀才,学识算不上顶好,但教的挺认真,尤其是秦老先生,教书育人已经有几十年,虽然成效不见得多明显,但经他手教出的学生基础都很扎实,也有几个考上了秀才。

镇南面的青竹书院是前几年办起来的,先生是位外地来的举人老爷,姓彭,整个书院教师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收的学生不多,一届只有二十个,不过据说过一阵会有他的同窗过来帮忙,但现在还不确定。

镇西北的承文书院是最新的,是这位知县大人来之后办起来的,聘了两位据说教导过进士的有经验的老先生来,因为有知县大人的名头在,所以虽然成立的晚,但是规模却不小,学生的人数也是三个书院中最多的。

还有些先生在自己家里收徒的,这就不成规模了,通常只有几个学生跟着,这种模式的一般是包吃住的家养徒模式,学生除了一旬有一日假期,剩下的时间都跟在师傅身边学习。

这样就对于师傅本人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为衣食住行都能被看到而且被模仿,所以杜笑笑不想选择这样的模式,比起素不相识的先生,她更倾向于自己来关注引导杜逸安的成长。所以,她就只能在这三所书院中选了。

“按道理,应该是承文书院更好些,毕竟是县令大人主持的,请来的也是好师傅,只是那里学生似乎有些太多,尤其,我听说,有些富商因为想奉承县令大人,所以争抢着把自家的子弟送去读书,而这样的人一多,就难免攀比成风。

而里面还有些小吏家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倒是各种想法去钻营逢迎那些知县家旁支的孩子,毕竟,知县家的小公子今年才四岁半,刚刚开蒙,还没进书院。

这样的学习氛围,哎”

霍林沉沉的叹了口气,有些纠结的揉了揉眉头,看的杜笑笑有些好笑:“那就不要去那里,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若是他们两个早已经开蒙,学问巩固的话,我倒是同意他们直接去这样的学堂见见世面,毕竟,为人处世也是一种学问。可他们现在本来就起步晚,若再把大量时间用来纠缠这些,只怕会被带歪,不如找个合适的地方先打好基础,之后如果有需要,再转学也是可以的。”

“那你觉得,青竹和白马哪个更好些呢?”

“青竹吧,这几个书院我都去看过,只说教学方法的话,我觉得青竹的更适合孩子,虽说外面传,白马那边的师傅打基础比较稳定,但他的方法比较死板,说真的不适合多动的小孩子,倒是青竹这边的那位年轻的先生,教导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且他这边学生少,老师对于孩子的关注度也会比较高,所以我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把逸安送过去,你呢?冬儿也一起送过去么?”

霍林点点头:“当然一起,他们两个在一起也可以彼此有个照顾。但是我记得这位老师每次只带二十个学生,而且现在是满额的,如果两个小的要去,恐怕要等一阵,不知道会不会耽误学业。”

杜笑笑道:“不用担心,这件事我已经提前打听过,这二十人之中有一个人因为之前院试几次都不中,已经打算放弃不读了,还有两个,因为家里大人迁徙,要跟随大人去往别的城镇,所以不出一个月,就会有三个名额空出来了,但是因为等着报名的不止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还是要早些上门去排队,我打算明天一早就带着两个孩子过去拜访,你觉得呢?”

“这样当然好,但是现在的话,要准备拜师礼会不会太匆忙?”

“没关系,该准备的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毕竟虽然一直没决定要拜入哪个书院,但要读书总是确定的,所以我都提前准备着。而且这次拜访其实不算是正式拜师,我打听过了,青竹书院入学是要有一次考试的,虽然都不是很难,但也要通过考试才能正式入学,而这次考试,只能孩子们自己去,咱们这些家长,是见不到老师的,所以正式的拜师礼,要等到确认入学之后才举行的。”

霍林闻言感叹一声:“这样啊,你还打听的真清楚,说起来,你这个‘干哥哥’,倒比我这个真哥哥称职多了。”

因为两个走的近,逸安某次聊天的时候无意中就把自己和杜笑笑并不是亲姐弟的关系说出来了,霍林知道后当时就表示了震惊,老实说,初初知道杜笑笑是个女孩却独身带着个弟弟跋山涉水千里迁徙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很惊异了,后来又发现,她居然不是逸安的亲姐姐,就更觉得不可思议,老实说,这时代生活不易,女子尤甚,即使是亲姐弟,这么小的年龄就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教养照顾弟弟已属不易,更何况干姐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