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这都是命啊(660)

作者:夕拾满叶秋 阅读记录

他话还没说完,就看见光头狞笑着拉着杜笑笑后退了一步,他身后是悬崖,虽说算不上万丈深渊,但是却陡峭锐利,尖石遍布,草木荒芜,若是真的掉下去,不说必死无疑,也是九死一生。

话没说完,看光头似乎又打算后退,顿时又气又急,却也不敢耽误,留下一句等着,就转身急急奔着一个营帐去了。

过了一会儿,也许只有几分钟,他又匆匆奔了回来,杜笑笑在他出了营帐之后,看见跟在他后面出来两个穿官服的人,隔着很远,她又行动不自由,款式颜色当然是看不清的,但能明显看出来一个是文官,一个是穿着盔甲的武将,应该是县令大人和官军的首领,看来这县官爱民如子的声望不说是百分百真的,应该也其来有自,否则在外面不完全安全的情况下,他作为文官,其实是不必亲自出来的,看来,他一定会同意光头的要求了。

杜笑笑知道这事儿这时候的很多人应该还理解不了,毕竟,这还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经营模式,有点类似的股份制。大景朝的存在是一个架空的时代,关于做生意这种事,都是遵循古法的,都是最简朴的买卖关系,人们更习惯于那种固定的稳定的收支模式,类似于收租。所以像杜笑笑这种明明可以坐等收钱,却要跟人家一起负责盈亏的方式,其实在他们看来是有些理解不了的。

理念不同,杜笑笑不太好跟他解释这里面共同经营的原理,就简单跟他说这样的模式其实比较保底,一来商户多了流动资金,挣到钱的可能性大些,自己跟着挣钱的机会更大,二来,若是商户不挣钱,自己有保底也赔不了多少,却能因为在困境时帮了忙,结下不少善缘,三来,她看好凤凰镇的发展,只要镇子发展的好,以后这些铺子都会赚大钱,自己自然也跟着挣钱,这样的模式,不需要出现钱也不需要操心,却能最大化的把自己的钱投到更多的铺子里。

朱大成听完了觉得很有道理,少爷这么做虽然暂时看不到回报,但毕竟不伤筋动骨,少爷前一阵那大片地才是自家的根本,几个铺子的租金而已,不如拿来结交人脉。再者,现任县令官声极好,说不定以后真的能有不错的发展,到时候,少爷的办法就比单纯收租金要合算的多。

朱大成这边盘算什么杜笑笑不太了解,她现在想的是自己对于凤凰镇会发达这件事猜想的依据,其实她觉得凤凰镇以后会发达的依据很简单,就是因为书上写的啊。书上其实并没有关于凤凰镇的详细记载,因为这个地方太小了,但是却介绍了关于安城的事儿,而这件事儿还跟前几天才从家里走掉的林泽渠有关。

之前说过,林泽渠以后会位极人臣,成为一代权贵,而他在政绩上最主要的几件事,就是关于安城的建设,当然,他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报故土养育之恩,而是很简单的为了显摆,之前不是说过,林泽渠在父母以及祖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受过很多人挤兑为难么,所以他后来提议建设安城,其实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可以左右这个地方命运的能力,以前所有难为过伤害过看轻过他的人,此刻都要受他的恩惠,听他的安排,他享受这种成就感。

说真的看到这段的时候杜笑笑是觉得,这货不愧是后来男主成就帝王大业的头马,因为他和男主一样都是扮猪吃老虎的好手,看着对外表现的对故土的拳拳感激之情,这文质彬彬知恩图报的大好青年的样子,啧啧。不过,不管如何,这是个杜笑笑现在可以利用的消息,安城这个地方之前说过,是一个水运交通挺发达的地方,如果走水路,它离大景朝的南北边界都不会很远,当然离京城就更近些。

书上写,现任皇帝在五十岁的时候在他几个儿子的鼓动下想要南巡,从京城出发,目的地是最南边的边关,一路游览自己治下的大好风光,顺便巡视领地,而那个时候,林泽渠已经成为了皇帝近臣,所以他跟皇帝建议把安城作为皇帝南巡时一个重要的转择点,并提出由京城到安城走水路,从安城到目的地走陆路的计划,皇帝考虑后同意了。

皇帝南巡的计划是提前不到一年提出来的,安城因此有了建设的理由,古代的建设全靠人力,所以比较慢,因此安城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快壮大了起来,而现在,杜笑笑没算错的话,皇帝应该已经四十好几了,只是具体几岁,她也没记清,总不会超过十年的。

杜笑笑见她受教,心里也觉得松了一口气,其实和佘四月说透之后,她一直都在不停试探对方的底线,也借此一点点摸索对方的性格特点,看这人到底能不能长久相交,能够长久相交的人,杜笑笑帮起来是一种方法,若是只能互相利用的,当然有事另一种态度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