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赞狂魔不想重生(39)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少年黑客啊,少年舞王之类的,总之占凉赶上了未成年人选秀、青春梦想最热潮的那一段时间,比起信息量太少的迷茫,大家差不多都是在纠结自己该选什么路。

这种信息差,大概就是有些孩子可能除了清华北大之外,都没有听过其他学校的名字,但是,有些孩子已经在开始思索到底是上清华还是读北大呢?

当然,实力过硬也是可破这种信息差壁垒的,有靠一身本领从偏远地方考到国内最好大学的例子,也有享受着最好的物质条件却不成才的荒唐少年,可占凉知道,前者太难太难了,后者却还有其他机会可以选。

在占凉看来,她身边这些同学的困境主要有两个,一是地方太小师资力量有限,老师对中考的把握可能也没有吃透,经验不足以及授课水平不太高,导致从教的这一个环节就让学生们被其他考生远甩在身后。

二是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信息过于闭塞,有的时候一条路走不通就只能被迫放弃,然后选择回家重复父辈的生活,辛苦劳累把希望再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虽然占凉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就满脸懵圈的被打包送到田地里摘棉花了,但是,这短暂的时间里,占凉已经遇到过两次老师回答不上来学生的问题,然后当场卡壳,回头怎么研究参考答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事情了。

赵老师是新疆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已经在初中部算是学历前列的老师了,有很多教语文或生物的老师,其实都是专科生,学了一些师范的课程之后就来教书了。

这倒不是指责学校或是责备老师,只是受限于条件,学生也只能争取这样的师资条件了,校领导这些年也努力在争取教师待遇,希望学历更高、见识更广的老师来学校任教,可是八零团地方太小了,根本争不过附近的洲市,很多刚毕业的老师也不愿意来这么偏僻的地方。

在这个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的年代,八零团也没有什么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初中生们可能连课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半懂不懂,更别说在同一起跑线上和整个自治州甚至整个省的考生竞争高中名额了。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关乎太多的事情了,想改变起来也很难。

其次,就是八零团和坎坎村都太远了太偏僻了,除了贯穿其中的一条国道,没有火车站也没有其他道路了,再往西走几个类似的地方就是边境线,周围根本没有强有力的大城市带一带这里的人。

奎屯和石河子算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市,可是想从八零团和坎坎村去这两个地方,也需要四个小时以上的汽车,还是每天就那么一趟,偶尔人少了还不发车的。

占凉以前看过一些山村的扶贫计划,讲的就不通路所以很难富,要不然就不会有要想富先修路,而八零团和坎坎村的问题,更多的在于人太少信息又极其闭塞,整个新疆省的常住人口都很少,更别说分散到这种芝麻粒的小地方了。

所以,大部分学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石河子,连乌鲁木齐都没有去过,更别说去疆外看一看,看看东部地区繁华,感受一下南部地区的湿润,领略一下中部地区的历史。

哪怕重生之前,在非机票打折促销的时候,北京往返乌鲁木齐的费用都要三千多,火车也是一天只有两趟,距离本身就代表着交通成本,中国太大了。

大的这群很难离开广袤戈壁的孩子,连自己可能都找不到,然后,被动的被裹挟着重复这里的生活。

在2002年、2003年的时候,国内各省市的贫富差距可能还没有那么的凸出,但很快,东部西部的发展速度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占凉很清楚,如果身边这些同学们错过了人生接下来的十年,绝对会被整个社会狠狠的甩在后面。

就像一趟飞驰的车,如果不抓紧,就很容易被甩下来。

好在,如果聊什么农业现代化、采棉机的改进和什么棉花储备这种问题,占凉是想破脑袋也爱莫能助,她是重生不是高达机械化,对一窍不通的事情依旧一窍不通。

可是,聊教育聊学习,占凉就太熟悉了,她很厌恶一切美化学习过程、呼吁什么天才流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学习就是枯燥的、重复的和辛苦的,每一个想从教育这条路逆天改命的,都要做好沉下心来吃苦的准备。

因为,读书的苦和以后未来其他的苦楚比起来,已经甜很多了。

但从和同学们这段时间的接触上面,占凉就很看好他们的学习资质和吃苦能力,在初中这个阶段,能一天摘八.九十公斤棉花,到晚上回去的时候还记得帮班主任把同学的名点了,帮大家重申晚上不能乱跑这些注意事项的孩子,有责任心又认真,能吃苦还有大局观,要是占凉还帮不上他们,她回江苏连考十年数学谢罪好了。

羽小树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