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344)



这是一名德国技师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在北六省工作期间,这位技师和许多华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战结束的一段时间,他和很多德国人一样失去工作,生活陷入困顿,一家人都在饿肚子,是他在华夏的朋友给他寄来了面粉和罐头,帮助他和他的家人渡过了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德国人还有不少,即便德国政府宣称华夏人在借款的事情上耍了他们,这些人却始终坚定的认为华夏人是自己的朋友。

德国人在五月底之前陆续离开了北六省,李谨言和美国洋行订购的拖拉机与卡车恰好在六月初交货。

让李谨言惊讶的是,交付的十辆拖拉机中,有两辆与另外八辆区别很大,不只外观上十分接近后世的拖拉机,操作起来也更加灵活。

约翰向他解释,这是霍尔特公司最新研发出的型号,打算明年大批量投入市场。这种新型拖拉机除了用于农业,还可以当做拖曳车辆使用,用在林业上也完全没有问题。

“我和霍尔特工厂的老板有一些交情,当我告诉他这笔订单的主人是谁之后,他爽快的将最新型的拖拉机送上了货船。”

“是吗?”李谨言故意摆出一副不满的表情:“还没有正式投产?那就意味着性能不稳定。约翰,我很怀疑,是否因为没有足够的拖拉机用来交货,你和你的朋友才用这两辆来充数。”

约翰被噎了一下,事实上,的确有这种原因在内,不过他绝对不能承认。

“李,我们是朋友,我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约翰尽量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十分诚恳。

“是吗?”李谨言环抱起双臂:“我依旧持怀疑态度,我的朋友。”

“李,请你相信,这两辆拖拉机的性能的确非常优秀,我以我的人格做保证。”

犹太商人的人格?李谨言撇撇嘴,如果约翰用他所有的资产做保证,听起来或许更可信一些。

“好吧,我会按照原价付款。这只是为了我们的友谊。”

约翰松了口气,他发现和李谨言打交道真的是越来越困难了。可以轻松糊弄过其他人的办法,在他面前根本不适用。即便如此,他也要继续和李谨言把“友谊”维持下去,只凭李谨言现在的身份,就代表着大把的金钱和利益。要是轻易丢掉他们之间的“友谊”,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

送走了约翰,李谨言当即派人去通知杜维严,拖拉机已经运到,带人来开走。

“给我留下两辆,其余的都开走吧。”北方兵工厂里的德国人都已经离开了,不必再担心坦克暴露的问题:“还有那些卡车,可以试着制作一些可拆卸的钢板,像是这样,”李谨言用手比划了两下,“装在卡车上应该可以挡子弹。”

杜维严仔细听着,不时点头:“言少爷,这些你都是怎么想到的?”

“想知道?”

“恩。”

李谨言咧嘴一笑:“不告诉你。”

杜维严:“……”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六月下旬,北六省军队招兵告一段落。

除去各省青壮,新兵营中最多的就是从内蒙和外蒙来的蒙古汉子。他们大多皮肤黝黑,身材粗壮,一些人还不怎么听得懂华夏语,只能让北六省军中原有的蒙古族军官去新兵营担任教官。白天军事训练,晚上学华夏语。不要求学精,但要会听会说,能读懂电报和命令。毕竟战场上千变万化,谁也不知道会遇到些什么,若是这些蒙古汉子都不懂华夏语,队伍之间的沟通和联络就会出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十六师和第六十一师也在军中开了这样的“华夏语学习班”,任教的大多是基层军官,按照唐玉璜和庞天逸两位师长的话说:“怎么样也不能输给一群新兵!”

等到新兵训练结束,北六省将新编两个师,都是三旅九团的编制,军官会从现有各师中抽调。

军队扩编,除人员外,武器和军装都是大问题。

李谨言的被服厂开始连轴转,实在忙不过来时,便将一些订单外包给开在工业区中的小型被服厂。同时对接单的工厂有严格要求,质量一定要达标。这些工厂老板大多是第一次接军需订单,都对这笔生意格外重视。虽然按照李谨言的要求,产品的成本肯定会提高,压低利润,但架不住订货量大,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这次的产品能保质保量,还愁以后没生意做?

上一篇:误入正途 下一篇:再生之杨林

来自远方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