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搞慈善+番外(364)

村正挨个记着名字,却也还是说:“回去再跟自家人商量商量,免得婆娘不同意。”

“我婆娘就听我的,我说一她不敢说二!”

“赵三,你可真能说,上个月是谁半夜被婆娘赶出屋子,自个儿去田坎上坐了一晚?”

赵三脸都红了:“别胡说!我那时嫌屋里热!”

众人哄笑起来。

赵三挨个瞪过去,瞪不过来。

他好不容易娶个媳妇,脸圆圆的,脸蛋红红的,声音又甜又软,也不娇气,干活也是老把式。

他哪里舍得跟她说一句重话?

就想天天抱在怀里。

以前他根本不敢想自己能娶上媳妇。

那时候村里多穷啊,每家每户生了女孩要么扔了,要么溺死。

十里八乡全是男丁,谁家要是有个女儿,还在吃奶呢,就有人想定下了。

就是村正家的儿子,三个,最大的三十多,最小的二十,那也是三条光棍。

还是他赵三运气好,去镇上赶集碰到了摆摊的媳妇,两人虽没有说明,几次交道打下来都有了点意思,赵三怕自己穷,女方不答应,便拼死拼活的做工,挣了点钱,买了几亩地,备了礼,才叫媒人去提亲。

他是村里这个年纪第一个成亲的。

那孤女刚来村里的时候,媒人把她那茅草屋的门都快踏破了,要不是她自己没那个心,整个村的男人都随她选。

还有一对兄弟愿意共妻,反正是兄弟,生的还是也是他们家的骨血。

就这,孤女也没干。

幸好现在村里管得严,否则谁知道那群老光棍能干出什么事来。

赵三想起这个,又开始担心了,他要是走了,留下他媳妇和老父老母在家,要是有人心存恶念,家里每个壮劳力,出了事怎么办?

他回家把这是跟媳妇一说。

媳妇就问:“村正说没说要干多久?”

赵三想了想:“说了,要是在家附近干,钱就少,但每隔七天有一天假,能回家看看。”

“要是去远点的地方,那就得干满半年,但钱多。”

媳妇说:“咱家有地,花销不大,你就在家附近干,稳当。”

赵三咧嘴笑:“成,我听你的。”

媳妇也朝他笑:“我也学着变了藤筐,赶集的时候拿到镇上去卖,咱们劲往一处使,家里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赵三一直点头,头就没停下来:“那你赶集的时候可得跟着村里的人一起走。”

媳妇笑他:“我又不是几岁的娃娃,现在镇上开集市的时候都有当兵的看着呢,还带刀,没人敢作乱。”

赵三把头埋在媳妇怀里:“不行,我担心。”

媳妇踹了他一脚:“快去收拾收拾吃饭了,今天吃你最喜欢的红薯饭。”

有红薯有白米,又饱肚子又不像单纯的白米饭那么贵。

赵三一听口水就下来了:“有啥菜?”

“蕨菜,煮好了凉拌。”媳妇说,“还有鱼,好大一尾,正好煮鱼汤给爹娘补补,前些年亏了身子,爹娘这些日子腿总疼。”

赵三眼睛红了,抱住媳妇狠狠亲了一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为着爹娘和这么好的媳妇,他也要拼命挣钱。

过了半个月,就有人来领人走了,村正家的三个儿子果然在其中,不过他们不去村子附近,而是去远处,说是去修桥,修桥得钱更多,但也危险。

大儿子说:“听说修桥的,一个月能有五百文。”

“还包两套衣裳。”

“去半年就能盖个屋子,买两亩地了。”

“是危险,但我们哥三一起去,相互间也有个照应,都是身强体壮的汉子,出不了事。”

孤女则是就在附近修路。

每隔七天还能回村里看看弟弟,她就想盖个砖瓦房,小点没事,隔出两间屋子就成。

茅草房住人总不舒服。

一行人跟家里人告过别,就提着包袱走了。

走在路上还唱起了歌谣。

林渊看着奏本,他治下的各地都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基础建设。

他划分的重中之重就是修路,想要富先修路,现代人都知道的道理。

桥和水利也在其中,桥也算路,水利是农业之本。

至于钱,都是各地的府库出,都要统一报上来。

各地府库有多少钱林渊心里也有数,穷的地方他会补贴,富的地上则是当地官员把钱送过来。

比如泰州,就是姜桂在管,姜桂年初就把贡银送过来了。

汝宁也是。

富裕的地方,官员心里也有数,瞒不住的,账本在那,市场还有商人规定,商人那边还有一套账本,对一对就知道有没有猫腻。

更何况现在户籍也重加了,一城有多少人,每个人收入如何都有个大致的方向。

蜀七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