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374)

黎冰仔细感受过,唐惜春体内的绝不是夫妻蛊,但要说金光蛊,似乎也不大可能,金光蛊是黎氏家族传承数代的至宝,怎会轻易与人?

黎冰一时想不通,皇帝陛下问,“你莫不是想把金光蛊取出来?”

黎雪忙道,“蛊既已认主,若强行夺取,必伤及唐大人身体性命,臣断无此意。”

皇帝陛下摆摆手,“甭管是不是金光蛊,是更好,不是也无妨。黎雪再厉害,一个人也不能左右战事全局。这些天,我思量一二,想着,你还是去蜀中走一趟,永定侯折子上说,山中多有黎氏族人,他们甭管是受了黎雪的蛊惑还是有反叛之心,若能诚心改过归降,朕也愿意给他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皇帝陛下右手食中两指敲一敲扶手,道,“你去了,也可劝一劝他们。若是黎雪身上还有金光蛊,你便收回来。若是没有,惜春对这个不大懂,待他百年之后,朕仍承诺你,黎家可收回金光蛊。”皇帝陛下一眼便明白黎冰对金光蛊的渴望,若不是唐惜春有点傻运气早与他交好,恐怕黎冰能暗地里下手。如今皇帝陛下要重用唐惜春,黎冰自然得客气着些。既如此,倒不如将话说明白。

黎冰心下感激,说了些粉身碎骨的忠贞之语,又想到鼎鼎重要的事,他一去蜀中,手里的事儿要交给谁?

皇帝陛下问,“你觉着哪个合适?”

黎冰道,“黎山倒还稳重。”

“那就他了。”皇帝陛下无甚意见。

接着君臣二人又说了一些私密话,黎冰方告退,收拾行礼准备去蜀中。

黎冰去蜀中没多久,唐惜春当年出海带回的书籍与海外夷人们便坐船来到了帝都。

皇帝陛下将接待的事情交由林永裳唐惜春来办,道,“你曾在理藩院当差,这些事一应熟的。这些人,惜春大都认识,还有那些书,惜春,你与永裳瞧着整理出来。还有你写的游记,先拿来与朕看。”

唐惜春应了,接着就听着林永裳就如何安排这些夷人,住什么样的房子,给什么样的待遇一事同皇帝陛下进行了讨论,唐惜春与林永裳出了昭德殿大门时脑袋都是晕的,他十分敬佩林永裳,道,“林大人可真是能干。”这些事若是要他干,真能要了他的命。

林永裳道,“到时还要多仰赖唐大人,我听说海外夷人说话与咱们天朝不大一样。”

唐惜春道,“这倒不难,我以前学过一些。”

林永裳道,“听说海外夷人相貌与我等也不大相同,想来风俗亦有不同,我久慕唐大人风华,若唐大人有空,不妨来舍下喝杯清茶。”

唐惜春与林永裳见面次数不多,他与林永裳外甥沈拙言相熟,既然是朋友舅舅相召,唐惜春没多想便去了。

林永裳做过江浙总督的人,精明自不必言,其为人才干也是一等一。唐惜春虽是出了名的没神经,不过,他在专业上极为出众,自海上回来已有三年的时光,唐惜春仍能在白纸上将当初的航线简略的画出来,而且沿途经过哪些国家,这些国家何等风貌,他都记个大概,连这些国家的语言,唐惜春也能说上两句。

林永裳赞叹,“早听说唐大人才华出众,我先前一直忙于俗务,无暇拜访,今日才得见唐大人风姿。”

这话客气,唐惜春被赞的都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我就是效仿前人做事罢了。”

“前人?”难不成太上皇还派别人出过海?

当然,这又涉及到唐惜春带回的这些东西的说法了。当初唐惜春是跟杜若那一伙子出的海,若照实了说,唐惜春恐怕功劳没捞到,御史先得参他几本私自出海的罪过。皇帝陛下有心保全,就得给唐惜春想个名头,便说唐惜春是奉太上皇秘旨出的海。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许唐惜春说漏嘴。

唐惜春一说前人,林永裳以为太上皇还“派”其他人出过海呢。

唐惜春道,“就是唐三藏法师啊。林大人不知道么,唐朝的一个和尚,可有名儿了,那和尚去过天竺,带了许多书回来。我出海的时候就想着学他来着,只是我学问不如人家好,就想,朝中肯定有很有渊博的人哪,把书带回来给你们看就是了。我便也搜罗了许多书回来。还有一些仰慕我朝文化的夷人,也一并带回来了。”

唐三藏法师……

林永裳唇角抽抽的表示,“唐大人果然是效仿前贤啊。”甭管唐惜春是如何出的海,人家有本事是真。

林永裳说话风趣还时不时的赞美唐惜春两句,到傍晚设宴,令沈拙言一畔坐陪,唐惜春喝了两盏酒就有些管不住嘴,待酒一上头,那大嘴便没了把门儿的,拉着林大人的手道,“您就放心吧,大人的面相,二子一女是有的。我看大人也不似孤独之相,红鸾星或者动的晚些罢了。”他还冲着沈拙言一笑,“拙言实在是个孝顺孩子。”

上一篇:我五行缺你 下一篇:千金记

石头与水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