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二十世纪日常(688)

作者:沙柳273 阅读记录

这样村上年轻人就可以去上班了,村上我们支持养殖和果树种植。我尝过村里的水果味道很甜。果苗引进优良品种,以后走出口,针对我们对面的韩国。这是我们初步打算,要是你们觉得合适,咱们就坐下来谈细节”

众人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大的意外惊喜,太意外!细节、合同、文件一系列谈下后又过了一个月。村里给他们批了一块地建房,以后来了有地方住,这里也有他们的家了。

最先动工的就是村里的小学,孩子还在破房子里读书,桌椅板凳残破不全。剩余的除了设备都有人去做,他们只需要拿钱。

刘兴国账上的钱几乎全部带来了,那些只够修路和建学校,建厂房的。大头购买设备的钱还是要动他们的全部家当。即使全部怕是都不够,他们要的是最先进的设备,美国人英国人都不会给。还是要从德国意大利进。

“后不后悔?我们又变成穷光蛋了”钟正雄问冰兰。

“没什么后悔的,大不了我们从头开始,何况我们赚了厂子。”

“是,我只恨自己太穷了,能做的事太少”

“去看看姥姥吧,还有上海的姥姥”这边的姥姥是冰兰的,上海钟正雄姥姥家也要去看。他们到董凤荣那边的时候刘兴国已经走了,刘忆青带着表弟跑出去拍照了。

夫妻拜访了冰兰父亲那边和姥姥那边。刘兴国和董凤荣手里没那么多钱,也办不了那么多事。还是二姑爷给的一笔钱。董凤荣以刘兆新的名义给村里修了一条路和盖一所小学。董凤荣留下陪老娘,老娘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能陪就多陪陪。

上海的姥姥家还在弄堂住,钟正雄给的钱只是让他们住房稍微得到改善。

为啥不去浦东住?以后那边才是发展重点啊,但是老上海人觉得他们这边才是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那边就是郊区。一家人在上海留了没几天就要离开,他们要带着纺织厂的技术人员去德国订购织布机、印染提花机等。

好在不是全款付清,这给两人一个喘息的时间。台湾厂子的收益几乎全部投入到青岛这边。像他们一样做的并不少。签下合同的很多,虽然最后落到实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总之有人在做。

只要做,就是一大进步。刘忆青写的大陆见闻游记很快被报刊连载,内容很丰富,不但有风土人情,更有自然风景,地方饮食特色。很多对内地一点不了的台湾人和还没过来的外省人开始对对面的大陆关注起来。

冰兰也在写东西,因为她看到有些人将国外淘汰下来的设备卖到国内(买进国内),有的将旧的设备重新翻新卖到国内,不管什么时候,总有利益熏心道德败坏的人。如果不重视,买方不但遭受重大损失,卖方更伤了国人的心。摸索前进的中国伤不起。

她将调查到的资料都交给有关部门,能做的她尽力了。

两人的工厂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全部投入生产创造价值。挣来的钱大部分投入基础建设和新厂中,没有路,收获的果实都没办法运出来。

随后又建了一座工艺品对外贸易公司,很简单,中国人口多,能工巧匠更多,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更具有艺术特色。

即使他们给了很高的工资,相较台湾,依然很省钱,这就是所谓的廉价劳动力。台湾的工厂没有再扩张,利润足够养活他们所有人。现在他们钟正雄将全部股份分给了当初的那些人,他们依旧是一个团体,不凝聚就等着被瓜分,或者慢慢消失。

这个组织需要存在,为了活着也要存在,还要不断更新壮大。只是钟正雄将权利慢慢转移给了阿昌,他不再过问里面的事,大多时间陪着媳妇孩子飘在外面。

董凤荣送走老娘后又回到台湾,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只是眷村的人逐渐减少着,很多人搬了出来,有的回国定居,剩下的就是贫困的和没有成家的孤寡老人。即使她住进别墅,偶尔还是会过来看看,看看那个曾经的家,一直到某天那个家没了,村子被高耸的楼房取代。

忆青结婚后跟董凤荣住在一起,他经常跑在外面,只能让媳妇陪老娘。董凤荣的麻将桌又摆了出来,每天总有过来玩玩的。无聊了开始在几个儿女间转悠,最爱去的是国内老家,大女儿在那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在那边。

最不想去的是二女儿家,姑爷将家弄得像一个大笼子,去哪儿都有人。里面再好空气都不自由。秀妍的生活平静无波,李庭瑄牢固控制着自己的势力范围。董凤荣觉得几个孩子的生活最不自在的就是秀妍的。如果嫁一个普通人是不是更好一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