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272)


国师琢磨着,他原计划,就是七月中旬上映,不过幸好,这事儿他就是自己先琢磨琢磨,还没跟发行方透露呢……而且宣传那边,也是决定过几天开始大规模启动,到时候把哪天上映预告出去,想调时间都来不及,他也不能冒着被人说“怕了”的风险调档期,丢不起那人,哪怕撞个头破血流,估计也只能认了。
怎么这么憋屈啊!没想到有一天还得是自己退避三舍,要知道二十年前自己也没有被哪部影片逼的未映先缩啊!
除了把档期往后调,能不能提前呢?国师又在考虑这样的可行性了。
但稍微一想,就知道不行。先不说他的片子还没有送审,宣传也没有启动,就算这么冒冒失失的上映了,如果十天之内人家也上映,他正当锋锐之时,自己却是强弩之末,后期电影票房一定会被冲击的非常难看,这太得不偿失。
唉,所以人就该长一双前后眼!千金难买早知道,早知道他要么加快点速度赶前面,要么拖慢点进度赶后面,打出一个月的时间差,简直完美!如今倒是骑虎难下,只能看跟投资方、发行方好好协调了。
先不提这边国师的纠结,只说《问天》这边,有钱有关系,向来不会遭遇非难,一共只用了三天时间,片子就过审了。
其实,《问天》没有任何情色镜头,因为是仙侠片的缘故,暴力镜头也都唯美的不行,几乎看不到欧美那种大量玉米血浆啥的,唯一可能被难为的,就是“里面涉嫌大量精怪妖鬼”,可在这个时间段,广电总局还没有发布“建国后不许成精”这样的奇葩规定,《问天》又是这样一部正面的、旨在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优秀电影,领导们除非脑子集体被驴踢了才会审核不通过。
这个结果,大家早有预料,那边宣传部门也列出了详细的宣传计划,包括电视台投放短广告、网站上投放预告片、影院和电梯、地铁广告栏投放海报等方式,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法,像是明显更常见更廉价的炒绯闻,维权、纠纷等等负面新闻反转剧,一概不许用,兵法正道,向来便是这般堂堂正正以势压人,玩弄小手段都是不入流的做法,太low了,掉价。
铺天盖地的宣传期维持了将近两个星期,最后片子在04年的7月六日上映。
这次并没有选择全球同步上映,而是先国内和香港,再两天辐射到日韩东南亚,再过一周才会欧美同步上映,大致的感觉就好像波浪一样,一浪叠加一浪,最后变成蔓延之势——这种发行策略非常考验片子的质量,打着的就是用高超的口碑和凶猛的票房,来制造话题,最后类似饥饿营销,把海外观众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到时候首日票房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喜人的爆发度,而每部电影的开局都非常重要,历史上不乏有因开局惊艳,而扩大院线规模,最后取得佳绩的电影,当然也有开局不振,后面一路被埋没的佳片,所谓三分电影三分宣传四分发行,即是这个道理。
……
2004年,已经是朱子墨穿越到这个年代的第五个年头了。
沈平章已经正式大学毕业,拍了毕业照,拿了两本学位证,最后班级聚餐告别时,不知道多少女生哭成了泪人,感叹以后再也不能这么方便能见到沈平章真人……而男生们也很伤心,毕业后,就失掉了一个大好的创收渠道,毕竟再想拍了沈平章的照片换钱,或者偷换了他的课本啥的换钱就没可能了……
将近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朱子墨的第一批小观众来说,却足以让他们从小学跨越到中学,从中学跨越到大学,曾经还只是孩子,现在却都成了少年甚至青年了。
然而,当初第一次看《海底漂流记》的惊艳,却还存留在脑海之中。
接下来的几年,因为学业的缘故,他们有的看着朱子墨之后导演的几部作品,有的却因为题材不合适,或者时间不凑巧、家长不同意,只能遗憾错过。当然,重合率最高的一部作品,如果选电视剧肯定就是《天之骄子》,选电影则肯定是《三公分的你》。
年年出来霸屏,年年都有好作品,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导演简直就像是陪伴他们长大的一样。
所以无疑,朱子墨对新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他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导演没有之一。
葛君起就是他的脑残粉之一。
当初《海底漂流记》上映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十六岁刚上初三的苦逼毕业生,放学后恰好看到中央台的震撼预告片,当即就傻掉了,于是得以在第一个十一黄金周,跟爸妈还有弟弟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

无衣yoyo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