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正妻难下堂(173)

姜玉春闻言冷笑道:“看他这敛财本事,还没等做生意,就先弄出这些钱来,比那些做生意的一年还赚的多呢。问那些小盐商借的钱,只怕二爷都不知道呢,他还真有胆子,真以为自己是舅爷呢?”

郭嬷嬷轻声道:“就是打着这个旗号借的银子,外头小盐商摸不清他的底细,只知道他是咱家姨娘的亲弟弟,又都不知道咱家里的姨娘不得宠,因此谁不敢得罪他。”

姜玉春点了点头,冷哼道:“二爷素来厌恶这样的行径,若是二爷知道了,只怕能扒了他的皮。你且往下说,他拿了那么多银子到底做的什么生意?”

郭嬷嬷道:“扬州多为盐商,他看惯了盐商的富庶,自然打的是行盐的主意。”姜玉春闻言不禁笑道:“呦,他也打起做盐商的主意了,那五百两银子够做什么的啊?买上船,雇上船工,还剩多少钱买引窝的。况且各处的盐引都有人领了,那些附在大盐商下头的小盐商也都有些资本的,早在大盐商底下挂了号的,为了拿多余的盐引。就他这百十两银子的,哪个大盐商愿意卖给他呀。”

郭嬷嬷赔笑道:“二奶奶说的是。这五百两银子虽然多,但是在盐商圈子里,根本不够看的,自然没有大盐商肯卖引窝给他。他在扬州转了十来日,也没寻到门路,便揣着银子去了浙江。二奶奶也知道,如今煎盐都用的是铁盘,这些东西也不值什么银子,小门小户就能置办,因此这盐的产量也比以前多了。虽说江浙相邻,但浙商的资本却不如扬州盐商资本雄厚,这灶户产的盐往往盐商没有资金全部收购,因此便剩下不少余盐卖不出去。王中平到了浙江,花了十来两银子请几个灶户吃了半个月的酒,私下里协商了拿银子买那些剩下的余盐。二奶奶不知,这盐场的灶户都是些穷人,他又请吃酒又给银子的,那些灶户哪有不依的,恨不得他将余盐都买了去,好解家中穷困之急呢。”

姜玉春缓缓地喝了口水,慢慢地说:“他是做私盐买卖了?”郭嬷嬷道:“正是。二爷做的是官盐生意,二奶奶也知道,这场价只怕就比灶户私下出售的价格就高了,再加上高额税负、卤价、驳船、载运、燃料这些费用,成本就翻上几番了。而贩卖私盐的,成本少又没有税负,高价卖到少盐的地区哪有不赚的。”

姜玉春问道:“可查到他卖到什么地界去了吗?”郭嬷嬷冷笑道:“说是卖到了安徽凤阳、寿州这些小地方去了。那些偏僻穷困的地方运去的盐是有限的,历来都是缺盐吃的地方。王中平带了私盐去,卖的盐价竟然是官盐价格的五倍,那里的百姓要吃盐,也没法子,只能向他买了。我打听说,他这几个月来回几趟,净赚了几百两银子呢。”

姜玉春诧异道:“竟然赚了这么多,怪不得那么多人冒死贩卖私盐呢。”郭嬷嬷道:“他那时只偷偷给王姨娘送来二十两银子,我还琢磨着这小子挺孝顺呢,知道心疼他姐姐,谁知道这二十两还不到他赚的零头呢。”

姜玉春若有所思,半晌道:“贩卖私盐本是重罪。他本金又多,短短数月又赚了那么多银子,只怕贩卖的数量不是少数。若是查出来,可不是杖责一百,流放三年就能解决的,只怕杀头都有可能。我且问你,你查的这些可属实吗?”

郭嬷嬷忙道:“回二奶奶,事情属实。这百姓素来都知道有私盐这回事,虽知道官府不许,但是贩卖私盐是怎样的重罪,这些市井百姓并不知晓的。这王中平买卖私盐并未刻意避人,因买的私盐量大,他买了船,还叫了从小玩的好的十来个人帮衬着,每次来回都有几两银子相赠。这王中平的后娘嘴也不把门,四下里说儿子贩盐赚了钱,要买房子云云。这些事只要稍微一打听便能知道,我怕王婆子言语不实,还花钱买通了几个跟着去贩盐的小子,那些小子喝了酒,都尽数说了,我将他们的话都对起来了,方才敢和二奶奶说。”

姜玉春半晌也没言语,郭嬷嬷见状悄悄地走到门口,掀起帘子朝守着门的玉棋招了招手,玉棋心中领会,将火上温着的鸽子汤盛了一碗端了上来。郭嬷嬷笑道:“二奶奶喝口汤。”

姜玉春回过神,见郭嬷嬷手里端的汤碗,不禁笑道:“这不早不晚的,喝什么汤,还不到饭点儿呢。”

郭嬷嬷看着她,眼里写满了不赞同:“二奶奶如今怀着身子,要多补些汤水才好。这古嬷嬷做的汤即滋补又不油腻,二奶奶喝上两口罢。”姜玉春听了只得将一碗汤都喝尽了,郭嬷嬷这才笑了。

玉棋上前伺候着漱了口,姜玉春又问道:“那药丸子的事可查清楚了?”郭嬷嬷忙道:“因二奶奶不叫声张,并未敢大张旗鼓的查,只差了人悄悄打探,如今只是有些线索。”

信用卡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