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253)

此人年轻时便是闻名天下的大才子,入朝之后也颇有作为,最后在户部侍郎的任上,因为卷入朝中争斗而辞官。此后便一直致力于修书,在士林之中一向颇有声望。

有这样的名声在外,他本人给周敏的印象也相当不错。

唐韬年约五旬,面白有须,五官俊雅,一眼看上去是个非常博人好感的中年美大叔。本人行事也是温润儒雅、风度翩翩,待人温和周到,没什么架子,说话又风趣幽默,还能跟年轻人开开玩笑。对周敏这个姑娘抛头露面主持事务也表示了自己的赞赏之情。

于是周敏才一见,就几乎被刷爆了好感度。

天下大儒的名声真不是白给的,世家大族的底蕴,也果然令人羡慕。难怪唐一彦怎么看都是个纨绔的材料,却还能端正的长好了,原来是有这样的长辈提携。

而且他老人家学富五车,看过了温泉山房的设计图之后,甚至提笔帮忙做了一些局部的微调,使得细节更加详实、整体却更加统一。唐一彦和周敏看过都交口称赞,就连第一次看到规划图的石头,也不得不赞一声好。

而接下来,就是请人开工了。

虽然过了年,春耕也就要开始了,但这会儿天气还不算暖,地里的事倒不是那么忙。所以动工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村里仍有不少人前来应工。反正一家里抽出一个劳力去应工,其他人仍然可以继续为春耕做准备,并不怕耽误。

毕竟做工所得的是现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光是万山村的人,因为工程不小,所以附近几个村子都沾了光,有不少人过来应募。如此一来,不光是温泉山房,就是邱五爷的书院,也一同动了工。

第66章 墙推众人倒

周敏从前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 认为现代的人比不上古人。毕竟在古代, 很多人都是所谓的“全才”。读书人身兼武艺,同时通医术, 懂工艺,知农事, 会琴棋书画等技艺,同时还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都是很寻常的事。

举了事实之后,好像就显得这个论点很有道理。但事实上,天才肯定是有的, 毕竟数千年的文明之中,总会出现一些令人惊叹的人,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够取得成就。但其他的大多数,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

之所以“以前的人懂得多”, 其实不过是社会环境限制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在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的时代, 很多东西获取不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流传,所以大部分的东西都只能自己去学习, 然后才能使用。

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长, 人类的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每个人所负责的内容自然就越来越少,朝着专精的方向发展。至于自己不擅长的部分, 市场上也可以轻易获得。

这种发展有什么利弊暂且不去讨论,但这必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至少现在的万山村,已经开始有一点这样的苗头了。

以前,万山村几乎没什么经济来源,是真正的地里刨食,辛苦一年,除了交税之外,剩下的粮食只勉强足够一家人温饱。所以村里人在种地之外,多少都还会些别的手艺。

比如每年冬天,一部分男人会组队进山去狩猎,虽然大家伙基本上弄不到,但打些野鸡兔子之类的也不错,偶尔合力弄到一只野猪,那个冬天就可以加餐了。

除此之外,每年也会轮流进山烧窑,日用的锅碗瓢盆之类,都可以烧出来。手艺最精湛的,甚至能烧出一人高的大缸。

再有每家养着的各种牲畜,还有主妇们每年都会准备的各种咸菜……林林总总,都是为了能让餐桌丰富一些所做出的努力。不是他们天生就会这些,不过是因为没钱买也买不到,只得自己动手了。

但自从齐老三家搬到齐家山来之后,一系列的开发工作就陆续开始了,村里的各种工程,几乎没有真正停止过。一开始还只是在农闲的冬天进行,但邱五爷和唐一彦搬过来之后,情形就又发生了变化,一年到头几乎都有活儿派出去。

这种情况下,虽然村中大部分人仍然老实的耕种自家土地,但也有人尝到了打工的好处,索性将自家地租给别人去种,自己只留下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则都到这边来帮工,一年所得竟也不少。而且还更自由,哪天不想干就可以不去,不像地里的活儿,一天都闲不下来。

当下这样的人只有一两个。毕竟对出身村子里的人来说,土地才是根本。再说种植黄金米之后,每年的收成卖出去,所得也不少。

但终究渐渐出现了这样的风气。而这种“脱产”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城市化最初的雏形。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