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342)

她从石头手里取回那本书,翻开之后,捻了一下纸页,问,“这是两张纸粘贴在一起的?”

“是。”其中一个工匠回道。

原来,因为当下的印刷技术做不到在正面和反面同时印刷,所以通常的印刷方式,是在一面印刷之后,将纸张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内,空白的一面向外,而后将空白面粘贴起来,再进行装订。

这样一来,每一页的厚度自然就与普通的纸张不同。

周敏之所以觉得不对劲,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然而因为她来到这里之后所翻阅的书全都是用这种方式装订的,所以只是觉得不对,却说不出是哪里有问题。还是刚才拿了单独的一张纸,才发现不同。

“很好!”发现了问题所在,这就简单了,周敏脸上露出几分笑意,“接下来,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改进工艺,能够在一张纸的两面都印刷上文字。这样成本就可以再次大幅降低。”

第一天周敏就交代过,她的目标是要降低成本。他们不需要懂得周敏的打算,只要达成目标就可以了。所以此刻听到周敏这么说,也不意外。问题是,周敏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在强人所难。所以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立刻回答。

周敏便又道,“我知道你们的疑虑。但以前不能两面同时印刷,是因为墨的缘故。现在既然改良了油墨,或许可以再尝试一下。我会给你们一段时间,如果真的做不到就算了。但若能够做到,到时候我会给你们发奖金,人人有份!”

听到这个承诺,工匠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其实周敏并不知道,这些工匠,那是宣斌从内府那边抢过来的。他们都是身在匠籍之人,一身手艺世世代代的传下来,被皇室豢养,专门为皇家刻印各种书籍。

既然是这种身份,他们的技艺自然十分精湛,那是全天下都数得着的。但在京城时,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改良,反正只要按照定例来就可以了,要求的是准确和精美。

身为手艺人,谁不希望钻研一下技艺,所以周敏想改良工艺,他们其实也挺有兴趣的,甚至有些人本来就进行过这方面的改进,所以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些成果。

既然如此,周敏给钱给物,让他们去钻研新的工艺,工匠们自然也是乐意的。

他们所担心的,无非是最后没有成果,让周敏不满意,从而砸掉这个饭碗。——身在匠籍,根本无从决定自己的命运,从前在宫中,也就是按部就班的过日子。但突然被昌平侯送到这里,换了新的东家,他们心里自然不免惴惴。

不过听到周敏许诺奖励,工匠们便立刻升起了斗志。

虽然手握着全天下都有数的精湛工艺,但实际上,工匠们的日子过得却说不上多好。毕竟每个月的俸禄有限,而宫里的赏赐也不可能到他们手上。到了这里之后,他们之所以尽心办事,也是因为周敏每个月给的工钱不少。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位新东家十分大方,她许诺的奖金自然也不会少。如此一来,当然人人奋进,再三保证一定会努力,不辜负周敏的期望。

周敏对此也很满意。如果能够做到两面印刷,那么二十几页的论语,就会缩减到十几张纸的厚度。就算加上各种集注,估计也不会超过一百页。完全可以装订成一本书。这样一来,成本自然大大降低。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在以前,因为知识太过昂贵,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始终处于蒙昧之中,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和接触。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观念:读书人是尊贵的,普通人是不配读书的。

阶级就是这样形成的。

虽然很久以前,陈胜吴广就已经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但实际上,这两个人同样是读书识字的。对于更多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限于种种条件,一辈子所能看到的就只有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很少会去思考大道理,更没想过要去改变这一切。

他们沉默且温顺,绝大多数时候逆来顺受,所以他们的声音,也从来不被人所重视。

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习,接触并懂得更多东西,开始学会思考。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敏能够做到的,只是往人群中扔一粒火星,等待着星星之火势成燎原的那一天。虽然,那一天不知道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她或许也根本看不到。

所以现在,她就要让“知识”降价,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书。

从作坊里出来,周敏手里还拿着那本《论语》,反复摩挲着书皮,若有所思。石头知道她在想事情,所以也没有打扰。两人往前走了一会儿,周敏忽然问,“石头,你说如果咱们自己造纸,是不是会更便宜?”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