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348)

“市面上都是什么名号?”

“多是某某斋、某某轩之类。”工匠们道。

周敏琢磨了一下,便道,“那咱们就叫……共赏斋,如何?”

“这……可有什么出处?”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陶渊明的诗。”周敏道,“到时候把这两句也刻在书上,让人知道出处,印象想必会更深刻。”

这些工匠们虽然做的都是最普通的工作,但真要说起来,文化水平也不低。毕竟虽然刻版并不需要认字,但那是民间小工坊的做法,这些工匠都是从宫中出来的,刻版要求精益求精,自然都是识文断字的,听到周敏这番话,都不由点头,称赞这个名字取得好。

然后几位师傅拿了纸笔过来,没一会儿就绘出了好几种款识的样式,让周敏挑选。

周敏选了一个比较有设计感和个性化的,“就是它吧。”顿了顿,又问,“雕版的时候,有没有办法将这个款识弄得复杂一些,不那么容易仿造呢?”

“这个容易。”其中一位工匠道,“用阴阳刻便能做到,再在其中添减笔画,作为辨识之用,基本上很难仿冒。”

所谓阴阳刻,指的是刻版的方式。

正常的雕版是阳刻,也叫凸刻,是将除了文字之外的部分刮去,让文字凸出来,而后在上面刷墨,覆上纸张之后,便能够印出文字。但是也有特殊的刻版,将文字的部分刮去,留下空白的部分,然后在文字内部填墨刷印。因为文字是凹进去的,所以也叫凹刻或阴刻。

阴阳刻,自然就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除非拿到版式,否则很难依样仿制。

至于增减笔画,更是古代仿制仿冒的常用方法。

定下了款识,周敏又跟几人一起将书名和封面的排版定了下来,务求美观大方。因为是正经的作品,所以也没用什么人物封面,省了一道功夫。

最后,她还特意在封底加了一行小字:共赏斋出品,翻版必究。

虽然未必有用,但态度要先表达出来。将来说不定可以从宣斌那里入手,推动盗版相关法律的成立。不过难度估计比改良水稻品种还要大,毕竟只要有利益在,资本家们才不会管合法不合法,这种事是即便几百上千年之后,也无法完全杜绝的。

任重道远啊……

设计方面的内容定下来之后,剩下的就是印刷了。这是工匠们的老本行,不需要周敏多嘴,所以她只需要等着就可以了。

第一批印量是五百本,但因为印刷采用的是人工的方式,所以速度很慢,估计要印一段时间。周敏便琢磨着,是不是想办法改进一下印刷方式,至少铺纸和刷印的过程,完全可以使用机械替代,能够极大的提高印刷速度。

这项很有前途的工作,她交给了挺有物理天赋的石头。毕竟论动手能力,十个自己捆起来都比不上石头,周敏还记得石头弄出风扇式抽水机时自己的惊艳,所以也很期待他再给自己一个惊喜。

为此周敏还特意跟石头到作坊去考察了一整天,观察工人们印刷时的各种环节,好让他寻找灵感。

石头果然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观摩结束之后,便表示理论上应该可以做出来这个东西,不过具体还是要尝试之后才知道。而且即便做出来,应该也需要人工操作。

不过人工操作周敏也很满意了。毕竟在能够使用电能之前,所谓的自动化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果然发明拯救世界,周敏再次琢磨着,是不是要把电给弄出来。可惜那点贫瘠的物理知识大部分都已经还给物理老师,剩下的只有零星常识,根本支撑不起这项理论研究。

而且,这项研究还有很多前置条件,现在根本无法满足,比如金属的提炼。毕竟这还是个元素周期表都没有的时代,大部分金属还没有被发现,已经发现的提纯能力也十分堪忧。

还是再等等吧……

等眼前这些事情做得差不多了,自己有钱有闲,再去搞发明创造。

手摇式印刷机的创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作坊这边当然不可能等。他们仍旧采用之前的印刷方式,大半个月之后,第一批五百本书终于印出来了。

每位先生那里,周敏都送了五套。至于真正的作者,因为人数太多,所以就不赠送了。不过稿费周敏一早就已经发下去,没有任何耽搁。这主要也是为了鼓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争取让自己的文章被选中刊登。

——有了印刷作坊之后,图书馆抄书的工作势必要停止,那些贫寒士子也就失去了一个赚钱的机会,所以周敏也要给他们提供另一条路。虽然想走这条路,标准非常高。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这时候与后世不同,读书人身份贵重,根本没有勤工俭学这种说法,就算周敏提供这类工作也不会有人来。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