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385)

至于到时候又会产生什么矛盾,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在万山村如今正在学堂上学的适龄儿童之中,倒是有那么几个聪明的。大抵是因为齐家山这里吸引了太多士子过来,也算得上文风鼎盛,受到影响,小孩子们对读书也有了更多的向往,所以学习都很用功。大一些的孩子心浮了,估计很难取得成就,几个小的却很有慧根。

冬叔家的小宝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周敏当初看着他出生、长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上学了,而且得到了私塾里几位夫子的一致赞誉。不光是周敏,全村人都对这几个孩子寄予厚望,平日里送吃送喝不算什么,过年还会专门给他们包大红包。

不过读书是个投资回报率高,但明显投资期限很长的事,考进士的要十年寒窗,考个秀才虽然没那么麻烦,但估计怎么也要十五六岁才行,同样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周敏只能祈祷在这期间不要有太大的变故。

还是崛起太快,根基不足啊!

她有一次甚至开玩笑地对石头道,“要不你现在开始读书,争取考个功名出来?”

结果石头居然当了真,狠看了几天书。但他已经是个成年人,很多想法都固定了。又不是苏洵那种书香世家出身,还能收了心回去大器晚成,最后无奈的承认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材料。

不过总体而言,除了这些担忧之外,归去园也好,齐家山也好,一切都在正轨上,按部就班的往前发展。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永嘉二十年。

历时六年的《四书五经集注》,在数次修订之后,终于定稿。

这一天,整个齐家山这一片都陷入了陷入了欢腾之中,无数人奔走相告,举杯相庆。因为这套书能够编成,不光是几位先生之力,在这里的每一个士子,几乎都在其中出过力!

而且他们还有一点不好说出来的心思:这套书他们参与编订,自然吃得很透,往后如果真的用作了科考的标准,他们这些人跟其他考生比起来,自然也就具备了巨大的优势。

士大夫阶层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跟任何一个松散的群体一样,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就算同样精研儒家经典,也能够分成各个不同的学派,其中有些彼此互相印证融合,那倒也罢了,但还有一些简直南辕北辙,天生就注定了要对立。

从古至今,学派之争也是非常严酷的。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推广自己的学派,文人们也会借助朝廷的力量。试想如果几方在朝中有高官显贵在,甚至能够影响科举取士的方向和结果,天下士子便也不得不学,自然可以将学派发扬光大。

这样的学派,通常被称作显学。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百家之中唯一的显学,但在儒学内部,各家学派同样也要争个显学正宗的名分。

虽然四位先生尚未成为一个学派,但是他们编纂出来的这套《四书五经集注》却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显学,将对天下士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第一批接触到这些内容的人,自然更容易抓住机会成为弄潮儿。

要知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齐家山的规模又扩大了何止一倍。现在这里已经不只有一家长青书院了,围绕着温泉山房,附近的山头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私塾和书院,还有书香之家在这里修筑的别院和精舍。

这样一股读书人结合在一起的势力,如果将来当真能够在入朝之后互为援助,那将会是连皇帝也无法忽视的存在!

据说府城那边已经在推动在这里设镇的事,而且打算将新的“齐家镇”纳入府城的直属管辖范围之内,不过手续上还有些麻烦,所以尚未定下来。不过如今这书一修成,此事估计也快有个结果了。

所谓结果,自然是看朝廷的意思。

虽然几年前,皇帝曾经下旨褒奖过此事,而且还做出过承诺,按理说金口玉言不能更改,但读书人心里很清楚,皇帝也是人,时过境迁,人的想法也是会改变的,如今的皇帝是否还有这样的想法与决心,谁也不知道。

这套书修成之后,自然是立刻派人送往京城。

因为并不是急事,或许也是因为不能确定朝廷的态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驿递,直接随商船往京城。所以随船前往的,还有周敏送过去的水稻种子和一批技术员。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衣青箬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