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中考后(334)

眼尖的袁艺又发现了商机,她专门雇佣了人到处收垃圾帮忙倒。

——十块钱包月扔垃圾啊!!

于是,舍管员们向学校举报了,要求门禁严一点,最好是刷卡进入的。

想法是很不错的,刷卡进入的技术也是有的,但很显然舍管员们忘记了关键一点。要给每一栋寝室楼都安装上刷卡的门禁,这将是一笔巨款,校方舍不得的……

就这样,事情僵持了下来,及至现在还没有好办法,舍管员们只能继续眼睁睁的看着外卖骑手上蹿下跳蹦跶个不停。

再度回到家乡的感觉还是很美好的,反正袁艺觉得很棒,她超想她爸妈和奶奶的。

其实,即便袁老太在省城里有自己的房子,可事实上她不太可能老往那边跑。理由很简单,市区往省城最快也要两个小时,老人家年岁大了不说,她还不大识字,说的也是一口乡音,万一走丢了怎么办?别说去省城了,家里人都不敢叫她一个人往县里老家去。

偏生,袁艺爸妈都有工作,而且最近半年里,单位里越来越忙活了,别说请假了,就连双休日都时常会轮到加班。

这一点,袁艺早就从跟家里的通话中知道了。

严格来说,并不是单位里有多忙碌,而是一种名为不安的气氛正在笼罩着诸多中年人。袁艺爸妈早几年就已经遭遇了下岗狂潮,那还是九十年代末的事情,那时候他俩倒不是很绝望,毕竟当时还算年轻,再说即便老县城里寻不到工作,跑到市区里安家落户后,还是顺利的再度端上了稳定的饭碗。

——甭管薪金福利如何,起码安稳啊!

这就是老一辈人们的想法,不能完全说错,可这也确实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假如说,上一次的下岗狂潮他俩还算蛮淡定的,那么一次,又是一番风雨欲来的气息,却是叫他们更加的犯愁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调查表明,人们的承受能力往往跟年纪成反比。也就是说,年轻人更承受得起风险,而老年人往往连丁点儿的风险都不愿意尝试,别说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了,他们连低风险都不想碰,满脑子只想着保本保息。

袁艺父母就是这样,他们现在不想发财,也不想改变,只想着安安稳稳的过了最后几年工作期,然后顺顺利利的退休拿养老金。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单位的事情并不算多,他们还是跟着年轻人一起凑热闹轮值,生怕少干了丁点儿就被辞退了。

对于这一点,袁艺倒是完全不担心,因为上辈子她爸妈到最后都没被辞退,倒是因为她的坚持,办理了提前退休,颠颠儿的去了省城养老。

不过,此时此刻的夫妻俩却不知道这些事情,还在犯愁万一单位进行大规模的裁员,他们该何去何从。

这些烦恼,袁艺是帮不上忙的,主要是她的忽悠技能在外人面前几乎是所向披靡的,可搁在她爸妈眼前,却什么都不是。就好像,自动免疫一样,一句“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别管”,就能给她怼回去。

哼唧,她还懒得管呢!

因为回来这天是工作日,她爸妈都还没归家,因此袁艺只挽着她奶的胳膊,祖孙俩一起去了附近的菜场里。

尽管这几年各大超市发展迅猛,不过老人家的习惯却是一时半会儿很难更改的,除非有别的事情,不然袁老太还是更喜欢去菜场买菜。旁的不说,起码去菜场可以找到闲聊打发时间的人呢!

这不,祖孙俩一起进了菜场,还没买几样东西,袁老太就跟人唠上了,袁艺也不心急,只笑眯眯的站在她奶身边,权当自己是个摆件,由着那些大妈婶子打量着,虽说她肯定插不上话,不过偶尔点个头附和一下还是可以的。

买个菜就费了一个多小时,不过袁艺先前买的是早班车票,到家也不过才八点半,就算在菜场里耽搁了些时候,也完全不会延误午饭时间。

袁老太一副有孙女万事足的模样,笑呵呵的准备着午饭,还不忘跟袁艺说半年里家里的各种琐事。

虽说现在通讯发达多了,可对于老人家来说,对着电话说话,跟宝贝孙女站在眼前唠嗑,那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再说了,电话费也不便宜,老人家节俭惯了,就算心里再怎么留恋,还是在日常叮嘱完毕后,就挂了电话。

这会儿就不同了,她的宝贝孙女就搁她身边站着,帮她拿这个拿那个,一声声的喊奶奶,喊得她笑眯了眼睛,连骨头都轻了好几斤。

当然,袁老太也略提了一句儿子儿媳工作上遇到的麻烦。

这袁老太跟寻常人的想法不同,即便在她眼里,袁艺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淘气包,可她却认为,但凡是家里的一员,就有权利知晓家中发生的一切事情。这大概是来源于她老伴早逝,加上她的公婆父母也去得很早,哪怕是还有其他的亲戚在,但那终究不是一家人。因此,在她一力扛下家庭重担的同时,她也学会了跟儿女们分享所有的大小事,而现在对于孙女,她自然也是用习以为常的方式沟通了。

寒小期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