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中考后(342)

她都不用开口问,就能猜到她闺女那神奇的逻辑。

可不是嘛!

要让袁艺来说,希望她成绩好的人是赵秋萍,想要掏空家底买分数让她上好学校的人是赵秋萍,帮她洗衣收拾的是赵秋萍,还有舍了老脸去求娘家侄儿借卷子的不依然是赵秋萍吗?

所以,感恩也要确定对象,不是你妈谁给你操这份心?也许做法有失偏颇,可起码人家做了啊!

至于袁艺大舅那边的人情,本来就是赵秋萍欠的,当然要她自己来还。

两辈子都是。

就袁艺上辈子而言,她自打上大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跟她大舅联络过了,最后一次碰面应该就是她结婚时,可那会儿宾客太多了,她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些。再之后,她给家里人置办了房子、商铺等等,每年也有趁着过年给红包,私底下她大略的知道她妈会贴补娘家一些,不单是她大舅那边,更多的应该是她外婆。

这些事儿,袁艺都知道,只是懒得去管而已。毕竟,每年多开销个几万十几万的话,根本就没被她放在眼里。再一个,早些年她妈也确确实实欠了娘家那边不少人情,还上也是应该的。

可这跟她没关系啊!

哪国的法律也没规定外甥女要赡养舅舅啊!

……

尽管赵秋萍知道的没那么清楚,可她还算是比较了解袁艺的,在心里仔细想了想后,直接放弃了跟袁艺沟通。毕竟,哪怕从她的角度来看,袁艺对赵睿也是没有任何责任的。

只是她迫切的需要找人说这个事儿,一个没忍住,晚上临睡前,就跟袁东海提了一嘴。

袁东海惊呆了。

“你们家不是最在意传承了吗?”

他岂止是简单的惊呆,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心里的想法。要知道,赵家跟袁家本质上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当年袁东海娶了赵秋萍,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他高攀了。

原因很简单,在当时,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特别特别的大。袁东海他们家本身是农村里出来的,好不容易刚在城里扎根没多久,袁爷爷就过世了。单亲家庭在如今都难免被歧视,更妄论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了。而且袁家孩子多,就袁老太一个人拉扯着五个孩子长大,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也因此家底十分的单薄。

别看袁老太在袁艺重生回来那会儿,手头上居然攒下来十万元的巨款,那其实这个严格来说并不是她自己赚来的,哪怕她当时有工作,可要维持整个家庭的运作,再加上帮儿娶妻,给闺女备嫁等等,她那些微薄的积蓄早多少年前就消耗殆尽了。

后来的那十万块,除了极少极少部分是她从牙缝里勉强挤下来的,绝对多数都是后来几个儿女给她的孝敬钱。像逢年过节,她过生日等等,几个儿女或多或少的会给个红包。本地的这几个给的倒不是很多,主要是外地那俩,像人在首都收入不菲当时又没有孩子负担的袁西海,他相当于是袁老太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就是远嫁昆城的袁艺小姑姑,虽然人很少过来,但钱还是给足了的。

可赵家那边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情况。

赵家一直就是城里人,最早赵外公是住在老房子里的,那个房子是他父母给他留下来的。后来单位分了更好的房子,他就将老房子脱手卖掉了。而且他的工资级别很高,养仨孩子简直轻轻松松,而赵外婆年轻时候也是有工作的,当时的城里双职工家庭简直就是富裕的象征。

也因此,袁东海当年为了娶到赵秋萍很是花了很大心力,那会儿赵外公还在世,可给袁东海出了不少难题。好在,结局是好的。

可最让袁东海感到诧异的是,以他对赵外公的了解,赵家是个非常传统的老式家庭,讲究的是长子长孙顶门立户。

这么说吧,赵外公虽然极为疼爱小女儿赵秋萍,但事实上他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只是他对于重男轻女的表现,跟多数普通人是不同的。

他对女儿极为娇宠,好吃的好喝的新衣服等等,全是紧着女儿来的,家务活要求女儿会做,但只要学会了,就不会再让她动手。每年家里大扫除,一家五口人,只有赵秋萍乖乖的坐在外面,该吃吃该喝喝的,其他四人累死累活爬上爬下的除尘。就连夫妻双方都忙碌时,负责买菜做饭洗衣服的人也是家里的二儿子。

赵外公对仨儿女一直都有着明确的分工。

长子,是必须用来顶门立户,不允许哭泣,不允许退缩,但同时也不能被小事绑住了。

次子,要作为整个家庭的衔接,当大哥需要帮助时,他要顶上,当小妹受委屈时,他要能出头,同时也要手脚勤快,帮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寒小期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