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无忘告乃翁(22)

谭振兴直起腰杆,脸色胀得通红,批注没来得及看,支支吾吾半天回答不上来,谭盛礼看向弯腰砍竹子的谭振学,“振学你来回答。”

“孔子说,以政令引导百姓,用刑罚约束百姓,这样百姓免于犯罪和刑罚,但没有羞耻心……”谭振学底子扎实,又在私塾上过学,这题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就此释义,谭盛礼又引出其他文章,“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是何义?”

谭振学从善如流道,“老百姓需要仁德比需要水火更迫切……”

谭振学回答还算流利,释义也准确,谭盛礼重新看向谭振兴,“复述振学之前解释的那番话。”

谭振兴不敢马虎,原原本本的把释义复述了遍,完了惴惴不安地看着自个父亲,等待指示。

“接着往下读。”

谭振兴继续。

接下来,读到复杂的句子,谭盛礼都会提问,谭振兴知识薄弱,多是谭振学在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谭盛礼会补充,顺便带着其他文章同时讲解,兄弟两学问有高低,如此便是都照顾到了,谭振学觉得受益匪浅,便是背得滚瓜烂熟的《论语》,经父亲点拨后,心境豁然开朗,对文章又有了不同的见地。

毫不夸张的说,父亲的学问比私塾夫子更高更深,见解独到,一针见血。

谭振兴也感觉到了,之前读十几遍都背不住的内容,如今读两遍就有印象了,父亲是在帮自己!

念及此,在他们说时,谭振兴竖着耳朵专心听,左右考科举是要用到的,早学晚学都得学,不如先记下,往后读到时就轻松多了,抱着这个想法,他比任何时候都认真。

整个上午,就砍了两根竹子,兄弟两先将竹子拖回去,完了来拖枝桠,谭盛礼帮着搭把手,路上也不忘给他们授课解惑,慢慢的,谭振兴也能回答几个问题,他惊人的发现,尽管荒废几年,脑子里还是有点文章的,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他是书到用时竟也有,幸哉幸哉!

有父亲亲自教导,兄弟两喜出望外,干体力活亦是乐在其中。

便是谭盛礼将手里的木棍换成了手指粗的竹竿,两人也不害怕了,父亲不是蛮不讲理随意迁怒人的性格,端正态度,虚心好学,父亲的竹竿就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想明白这点,两人忍不住反省平时是不是太过懒散,否则父亲怎么就看他们不顺眼呢。

秉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准则,两人不敢懒散,照着谭佩玉说的,有模有样把竹子砍短,围成笼子。

待顺着院墙围好笼子已是日落西山了,两人不知疲惫,欲再砍点竹子回来搭顶,谭盛礼让他们明日再做,趁晚饭前回屋写首与竹有关的诗。

兄弟两没想到临时有这个任务,相觑两眼,欣然应下。

写竹者必先成竹于胸中,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正好眼前有竹,兄弟两忙去看削短的竹子,反反复复打量,像要将其刻在心头,谭盛礼无语凝噎,想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转身回到前院,谭佩玉抱着几件衣服从外边回来,看到他,偷偷将外边的纸藏进衣服里。

“父亲,刘家把我的衣物送了过来。”休书的事她没提。

谭盛礼瞅了眼外边,看不到来人,他道,“既是如此就收着吧,你不想穿就裁了给大丫头做绢花,鞋垫……咱家不缺这几件衣服。”

谭佩玉垂着眸,眸里水光盈动,她明白父亲的意思,不想她睹物思人,忆起不好的事,她轻轻点头,“成,裁了给大丫头做鞋子吧。”

事已成定局,她已经不去想了,倒是谭振兴和谭振学听到这话心里百般不是滋味,谭振兴骂刘明章不是人,长姐嫁去刘家,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曾抱怨半句,他说休妻就休妻,半点情面不留,太不是东西了,那日就该多揍他几下的。

与他愤愤然的情绪不同,谭振学满是自责愧疚,如果他努力考上秀才的话,长姐就不会被休了。

怀着不同的心情,两人步履沉重地回了书房。

这一写,就写到了月上柳梢。

谭盛礼先让他们先吃饭,除了汪氏和大丫头,全家都等着两兄弟的,谭振兴受宠若惊,“父亲,不用等我们的。”

嘴上虽这般说,心里却暖融融的,父子连心,父亲终究是关心他们的。

“既是一家人就该齐齐整整的,吃饭吧,吃了饭继续背书,要把今天的任务完成。”

就剩下几页没背了,谭振兴有信心,“好。”

谭振学亦是如此,明明饭菜比以往差很多,甚至不见油腥,但吃着格外香,他慢慢扒了口饭,斜着眼睛观察他父亲,父亲快到不惑之年了,但不显老,眼睛炯炯有神,甚为坚定,心底多年的疑问又冒了出来,他不知道该不该问。

上一篇:云上青梅 下一篇:反派混进神殿之后

芒鞋女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