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宋(美食)(121)

作者:傅支支 阅读记录

苏蘅一来是真的饿了,吃什么都香的那种饿,二来是没想到薛恪真能带她找到吃的,三来是听到连一向有轻微洁癖的薛恪都说这小店干净,不由好奇,于是连忙小鸡啄米般点头道:“愿意的愿意的。”

第55章 农家腊酒浑

这打尖的脚店离金水河不远, 小小一爿,三间茅舍,斜插于桑麻·古道边。院外的青白布招子高挑, 简单地写了“酒”“饭”两个字。棘荆编成了个篱笆隔出小院,柴门前两尊黄米酒瓮代替童儿作为招徕。

侧面背阴的屋檐下还晾着一排乌黑透红的咸鱼、腊肉、腊鸡, 按照大小,分门别类齐齐整整地晾着, 很有点“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

后院升起白腾腾的炊烟,烟火的味道和着饭香, 老远便催得人食指大动。

出人意料的是, 这小小的脚店周遭不乏华丽车辇与高大骏马,很有点苏蘅前世吃过的网红苍蝇馆子的感觉——不大的馆子门口自行车小电驴和迈凯轮宾利并排停了一溜,进了店里, 甭管有钱没钱, 全看拿号, 人人平等。

挑开青布帘子,白板凳矮桌子一水的干干净净,半点油星子也不见。每张桌子下有个火盆子,暖暖和和。

店里只有一个童儿招呼, 年纪不大。苏蘅问店中有什么吃食可点的么?

童儿道:“今日的肉便只有煮豚肉, 还有外面的腊味也可以吃。今日附近菜园子送来的菜蔬不多, 只有豆腐和几样干菜。”

原来是这脚店旁边有一座隶属于大相国寺的小寺庙。寺庙虽然是有名宝刹的分寺,却是专门用来看为相国寺看菜园子的,颇似当年鲁智深看守的菜园子。菜园中每日的菜蔬便送去相国寺,多了的便卖给周围的百姓,冬日里新鲜菜蔬少, 多吃秋日晒好的菜干。

苏蘅也随性,且对这种不给菜单的小店有种莫名信心,便对童儿笑道:“那么先要两碗酒。菜便要煮肉,再要个蒸腊味,烧个豆腐,两碗米饭。”

童儿倒周到,问:“贵人可吃辣的不吃?”得到苏蘅肯定的回答,这才去了后院厨房。

见旁边坐的客人既有贩夫走卒,也有贾绅贵人,都闷头吃得香喷喷,苏蘅搓搓手,“好期待!”她对着薛恪笑起来:“这儿果然不错,没想到你还有私藏的小食肆。”

薛恪微笑,这里哪里是他的私藏。是原先做举子的时候,赵若拙误打误撞找到的一家脚店罢了。太学中除了少数人,举子皆清贫,想要打个牙祭也不能去正店酒楼。有一次赵若拙无意中碰见的这店,后来便拉着他来了几次。

童儿捧过壶来,筛上两碗浊浊的绿酒,两人浅浅饮着,很有些“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思。

后院有妇人唱起来曲子,伴随着流水哗啦啦的声音,歌声爽爽利利,毫不忸怩。

“乌梅青杏陈醋拌,酸上加酸。冰糖白糖加上蜜饯,甜的更甜。山豆根儿苦,大黄黄柏加黄连,苦不可言。生姜辣秦椒,胡椒独头蒜,辣的实在全……负心的情郎,不似从前,丢下女婵娟。我为你,酸甜苦辣吃了个遍,正正一大盘。想当初不该错认无义汉,后悔是枉然……”

苏蘅心情好,用手轻轻拍桌子打伴奏,大俗即大雅,为这免费的明快小曲儿也值得一来。

大家点的都是差不多的菜,所以上的很快。

红艳艳的麻辣熝豆腐,汪着一层油,又香又烫;腊味斩成不大不小的块儿,下面垫了芋头条上锅蒸,原汁原味。腊味特有的咸鲜味飘来,喷香诱人。白肉片紧实而飞薄,用筷子拎起一片能透过灯影,蘸水没有浇在上面,另配了个土陶碟儿盛着。汤是笋干咸菜汤,都是菜园子自晒的,只用油盐糖炒一炒,煮汤便很是好喝。米饭是煮得半熟之后在放在蒸笼上再炊熟的,微黄松软,格外多汁。两碗饭热腾腾,盛得冒尖,一点折扣都不打。

这熝豆腐便是熬豆腐,很有点后世麻婆豆腐的意思。半肥瘦的肉末在锅里煸出油,肉粒炸得酥黄时,再下豆酱、葱姜、黄酒、盐和清水熬出红汤来。待汤汁滚沸收浓再推入豆腐块,文火熬着,起锅前再重重撒下川花椒末,又烫又麻,一口豆腐恨不得送下去三口饭。

《水浒》里不吃荤腥的戴宗在朱贵的酒肆吃的便是这道菜。因豆腐价廉,味重又能下饭,连梁山好汉都喜欢得很。

苏蘅一边吃,一边感叹,可惜本朝是不能吃牛的。否则要是用炸酥了的牛肉粒熬豆腐,会有一股子奶香味,尤妙。

苏蘅特别喜欢吃豆腐,小时候看书看到主角吃豆腐都馋得不行。

印象尤其深的是教科书里的内容,譬如说萧红写东北人吃“豆腐切上点青辣椒圈,蘸辣椒油,拌大酱、小葱,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芸豆粥”;又譬如老舍写祥子吃老豆腐,雪白的热豆腐就着“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辣椒油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一路吃得汗湿了裤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