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首辅的炮灰前妻[穿书](76)

作者:不吃糖包 阅读记录

斯文扫地,真是斯文扫地!

季尚书只能让人把这事禀告给太后娘娘,怎么也要有个解决方法。

这钱不给不行,给了又窝囊。

太后原本想让人说沈黎跟齐书榕用这事贪墨,但人家账户清晰,所有的价格都是最低价,派人去现场,没有一个难民讲沈大人的坏话,更是把沈家夫妇夸的天上有地下无。

好个桥小夏跟沈黎,做事不仅出人意料,还天衣无缝。

这钱算是咬牙给了。

但季尚书立刻派人找沈黎,让他不要在外面买东西,国库里面都有。

沈黎听到这话,挑眉:“之前上奏章,不是说钱粮吃紧?不好拨东西吗?”

被派人传话的下人脸都憋红了。

明明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就是想用钱粮为难人而已。

这位沈大人不按常理出牌,简直让人头疼。

“这不是东西准备好了,只等您去领呢。”下人连忙道,根本不敢正面回答。

沈黎似笑非笑,见自己娘子来了,开口道:“你们点好数送过来吧,我们不太有空。”

说着沈黎直接越过这些人去接桥小夏。

“累不累?”

“不累,再有几天就要种红薯了,有点紧张。”桥小夏下意识抓住沈黎的手,“如果有问题怎么办?”

“不可能,这几次的育苗也看出来了,红薯的根茎繁殖很快,土豆也是。虽然不知道产量如何,但这种繁殖速度,已经够快了。”沈黎安慰道。

种田不是简单的事,就连红薯这种生长快,繁殖快的农作物,周期也要近五个月。

等于这五个月里,这些难民必须吃救济粮食。

这不是一笔小开支,虽然来的人不到三万,五个月再溜走 几千人,但他们所需的粮食也是巨大数字。

即使他们不强求吃好的,那也很难养下去。

好在沈黎把他们分流了,一部分学了修建水渠的方法,分派到各地修建水渠,这大约有三四千人。

剩下的难民,愿意回家的,由郭校尉护送,再拉上五千斤红薯苗回豫州,跟红薯苗一起的,还有几千斤粮食。

这样一来,又走了大半。

城郊的难民只剩下九千多人,这些人都是想试试,这些红薯苗真的能种成功吗?

这些事情做完,朝廷终于松口气,还好沈黎出来的及时,才没让难民涌入城中。

其实沈黎什么都没说,全靠自己做事,让难民们相信,真的能渡过难关。

剩下的九千人,有老有幼,他们看着贫瘠的土地,还有自己分到的红薯苗,怎么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一点点的红薯地,真的能种满十亩地吗?

真的到秋天就能收获?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现在是五六月份,按照沈夫人说的说法,现在种红薯已经有点晚,但没关系,红薯的生长力非常旺盛。

这种农作物还是他们第一次看见,不过在豫州的时候,他们都会种田,不用交代,就已经把地犁的很好,水渠的修建也很到位。

他们的进度比桥小夏跟沈黎想象的还要快,可能是经历过干旱,吃不饱肚子的时间,所以现在的动作比一般人都要迅速。

真正吃过苦的人,才能珍惜现在的生活。

桥小夏倒是彻底闲下来,毕竟种红薯种土豆,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经验,这两种农作物都很好生长。

她重新回到京城,城郊倒是很少去了。

不过大家都知道,现在难民们种的庄稼都是桥小夏之前从海外商人那买过来的。

当时买了特别多东西,大家还笑话过他们。

现在倒持观望态度,毕竟现在东西只是种出来了,是什么样子,能结多少果,谁都不知道。

但大多人都觉得,这是桥小夏跟沈黎安抚难民的手段,等等他们就要回豫州,不然给他们盖的房子为什么如此简陋,显然是不准备过冬。

沈黎倒是没有解释,这些难民们,本就是迫于生计,无奈来到这里 · ,如果能回家他们肯定还是要回家的。

好在来的只有这几万难民,更多人还在豫州艰难求生。

不过郭忠跟祝萱的祖父祝大学士已经前往豫州赈灾,这些事暂时不用沈黎操心。

祝萱来桥小夏家里的时候,还在跟桥小夏说:“我祖父写信回来说,你们那红薯跟土豆的苗苗,种到地上,不出三四天就会发芽,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生长的庄稼。然后那些开凿水渠的工匠们,更是引了水流过来,虽然少了些,但比之前要好。”

说了一大堆,最后说的是:“我祖父讲,让你们准备好,这些功劳不要被别人抢了,以他的经验来看,必然会帮豫州渡过难关。”

祝大学士为官至少四十载,他都这么说了,看来豫州的灾情已经告一段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