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娱乐圈大佬(148)

作者:清明鬼 阅读记录

这些新闻被分社的主编分类整理好之后, 重大的那些被秦门拿着圣人在他离开前给他的手令, 找到当地的联络官,让他派人快马加鞭送去了都城总社,希望能赶上最新一期的《齐天周报》。

不算重大的则被主编筛选好留作了接下来一个月的《齐天周报(越山版)》的“当地新闻版”素材。

各大书斋和印刷作坊也都联系好,随时准备着印刷和卖杂志话本。

等到秦门开完会的第十天, 越山的晋江文学城分社驻点还没改装结束,第一期《齐天周报(越山版)》已经印刷完毕开售了!

原本按照都城时制定的计划,报社应该是要在下面招报童卖报纸的, 但显然大家都不敢高估越山人的消费能力, 秉持着能省则省的花钱原则, 这个重任就被此时还处于实习期的艺人部说书先生们给承担下来了!

……这件事还是艺人部部长薛杨主动提出的。

薛杨的说法是:为了锻炼自己手底下这群签约说书人的说书能力,也为了让这段时间晋江发给他们的薪资不白费,他作为分社艺人部部长,受到报社那群记者划分工作范围的启发, 给每个说书人也分了一个镇或者一个村或者一个山头,让他们在《齐天周报(越山版)》出来之后,就挎着一叠报纸到指定的地点,拿着报纸一个版面一个版面的用越山话大声朗读——

“既能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大场合的时候不怯场,又可以为咱们晋江文学城出一份力,说不定就有人听了里面的内容觉得好,愿意掏钱把报纸买回去了呢?”

这逻辑……怎么着也比他们的大老板秦关之那逻辑好,没毛病!

新签约的说书人们就这样每个人夹着一叠报纸,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涯。

回想起他们的师父薛杨教导他们的所谓“说书人说书地点选择要点之必须要找个能容纳多人就坐的地方”理论,几个说书人四散开来,然后十分默契地在相互没有沟通的情况下选择了找一个平坦又干净的……黄土地。

他们各自在乡亲们冷漠的视线下尴尬地坐在黄土地上,手不知道往哪里摆,脚是忘了该怎么伸……是应该盘腿坐还是应该伸直来着?

在土地上坐了一炷香的时间,一群人才仿佛想起了自己的任务,一个个七手八脚地把前襟兜兜里的报纸拿出来,然后磕磕巴巴用半是越山方言半是都城官话的口音把所有版面的念了一遍,果不其然,无人问津。

一群实习的说书人靠着艺人部部长薛杨每天的鸡汤,坚持不懈的天天都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坐在地上读报纸。

虽然这一期报纸他们第一天出的时候就因为太紧张没掌控好节奏把内容给读完了,但反正第一天他们读的时候也没人听,他们就假装没读过,第二天接着装模作样读着报纸上重复的内容。

这样一读就是五天,五天里,实习的说书先生们锻炼出了强大的心脏和一个能够畅通无阻地将报纸上用官话写的文章读成越山话的脑袋瓜子。

同样的,五天时间里,第一期《齐天周报(越山版)》突破了晋江文学城立社以来的销量底线——截止到第五天的下午,太阳即将落山之时,总共卖出了二十份……

这二十份还是越山的大户人家看在朝廷的面子上提早订的……

也就是说,被派到越山各地的说书先生光把报纸读了五遍,一份都没卖出去。

即使一次又一次被安抚说这不是他们的错,初出茅庐的说书先生们还是觉得很沮丧,忍不住把这个事情责怪到自己的头上。

他们都是越山稍许读过几本书的人,平日里父母兄弟供他们上学让他们考功名,可他们知道自己根本考不上,无以报答父兄的他们都曾经在心底里暗暗发誓,就算无法考上功名,他们也要给家里人带来好的生活——

可越山实在是太穷了,穷到连账房和书斋的抄书人的工作都没有,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又做不来那么辛苦的到山上躲过猛兽采摘山珍的活儿,如同废物一样活在这个地方。

所以可想而知,当他们被晋江文学城选中当了说书先生,每月有固定工资、如果干得好还能得到分成、逢年过节可以得到社里发下来的节礼的时候,他们一群人有多感激这个晋江文学城,又有多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多么想要给选中他们的部长和晋江文学城其他部门的人看看,看看他们的努力和本事……

可惜,事与愿违。

最后一天的傍晚,二十个说书先生里年纪最小的小幺儿在缓慢地把整个报纸念完一遍之后依旧不死心,他看了看周围完全无动于衷的父老乡亲,咬了咬牙厚着脸皮地……把最后一版专门为越山百姓开的认字专栏又给读了一遍,才读到一半就被人打断:

同类小说推荐: